2008-12-11 09:04:25 来源:CIO时代网
相比国外的运维管理软件,国内网管软件的方案和产品很符合国内用户需求,而且与各地区域渠道捆绑很紧密,双向合作推出的服务也很符合“国情”,因此深得各地信息化大户青睐。
在国内IT运维领域,IT运维厂商被分为好几种,有医生、护士、药房、叫花子等等的说法。比如,IBM、HP等是西医,那么广通信达就是中医,而至于只提供解决方案、容纳各类软件产品的集成商则被戏称为“药房”;而那些市场行为不端正、搅乱市场的则尊称“叫花子”。
随着IT运维、IT治理、IT服务、ITIL等概念的此起彼落,国内IT运维领域也是新的厂商不断加入、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厂商对继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后的另一轮曙光——IT管理,都不甘落后,纷纷摆出积极姿态,希望在这舞台上一显身手、大展拳脚。
国内厂商在 “窃笑”
相比国外的运维管理软件,国内网管软件的方案和产品很符合国内用户需求,而且与各地区域渠道捆绑很紧密,双向合作推出的服务也很符合“国情”,因此深得各地信息化大户青睐。综合比较投入产出比,国产软件更能为供需双方开创“双赢”局面。国产IT运维管理软件正逢“天时、地利、人和”,不仅财政部鼓励使用国产软件,今年“两会”上也大力提倡使用国产软件。
徐育毅认为,国内用户尤其是政府行业、中小型企业在选择IT运维产品的时候,现在基本首选是国产软件和方案。当然,它有一个前提,是国产厂商的产品性能、方案的延展性、产品发展思路等需与用户方期望值吻合。而在高端的电信、金融、银行等领域,因为其信息化程度非常先进、IT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很高,在核心领域基本国内厂商还是很难涉足。
但相比前几年的概念普及、用户教育阶段,现在IT运维、网络管理、IT服务等概念和应用已深入人心,市场需求潜力开始勃发,国内厂商似乎可以 “窃笑”了。
国外厂商在 “奔跑”
IT运维和服务领域,一直以来国外厂商都主要有IBM 、HP 、BMC这几家。从初入中国的高调姿态,到逐步谢幕“耀眼光环”,一路而来,国外厂商一直都没停止“奔跑”的脚步。现在,国外大厂商“本土化”的触角日益渗入,其市场推广、公共关系、技术实力等方面还是本土厂商望尘莫及。
政府投入IT运维方面的费用,按照国际标准来计算的话,一般是占到IT投资的15%;比如总共1000万的IT投资,那么就需要投入150万用于IT运维建设,以保证总体IT投入的质量和总体应用系统的稳健运行。
国家建设“十二金”工程的推动下,IT运维明显滞后信息化建设水平,IT运维市场也在不断增长,市场也处于需求的旺盛期。国外厂商在一路奔跑中,“折桂”不少,收获颇丰。
IT运维市场“热热闹闹”
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国内IT厂商“独乐乐”。纵观国内几家厂商,似乎发展得都很不错。以往,国内IT运维公司在监控的颗粒度细致度、监控的深度方面,确实和国外用户有些差距;但现在差距正在快速缩小,国内IT运维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软件的产品质量和提供的解决方案也在大踏步前进。
随着ITSM 、ITTL的需求火爆呈现,各类打着这个旗号的公司不断涌现,这里点提有两类非主流IT运维厂商,不需要那些非主流视频来伪装,也不需要用户明辨是非:
1、由办公自动化转做IT运维软件的公司。这类公司提供的IT运维平台,很难有底层监控的支持,因为网络管理、拓扑发现这些技术的成熟和应用,需要长期沉淀和积累,这些壁垒办公自动化公司很难攻克;
2、工具型网络管理公司。这类公司主要做网络监控和应用,而非IT运维,虽然会有底层监控的技术和方案,但因为没有上层的IT运维集中展现、数据统计分析、报表呈现等成熟技术,很难最大化挖掘采集的数据价值,无法做到TI投资最大化。
IT运维软件的衡量标准
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衡量IT运维软件的水平:
1、底层监控平台是否扎实。这里,可以细看各类告警是否有误报、重复报警、报警的关联度等;也可以查看各项监测指标的数量及颗粒度细致程度。
2、运维服务流程是否人性化。现在,由于升迁、调岗等导致IT运维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好的IT运维平台应该考虑到如何避免这些影响;还有,这款软件或平台是否容易上手、是否简单培训即可使用、是否能做到20%的主要功能解决80%的问题。
3、底层拓扑发现的精准性。拓扑发现是IT运维工程师非常普遍的需求,但能做到精准、可靠的厂商很少。
4、运维配置管理是否实用。配置管理是IT运维领域的一个难关,它需解决两个难点:准确和真实。若不能保证准确和真实,在出现系统故障的时候,就很容易延误时机,难以快速定位故障、解决问题;容易受到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在这一点上,Broadview做得很不错,它能自动判断二级阶段的各项真实性,通过CMDB匹配,进行精准告警。
5、是否符合ITIL规范和工作流程。这一点,看起来似乎很理论,但却是精华思维的整合,需要有好的产品和工具进行管理理念的展现,以先进实用的产品工具来支撑起国际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