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模式

2008-11-20 16:26:22  来源:ITGov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科学发展观中鲜明提出: “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
关键词: 电子政务 绩效评估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科学发展观中鲜明提出: “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七大报告则对信息化赋予了新的重任: 将信息化作为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的重大形势和任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的历史命题。如何发挥信息化优势,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某市以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为指导,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电子政务建设从立项审核、项目咨询、招投标、监理、验收、项目绩效评估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等的具有某市特色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规范体系。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其中一个管理环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作为对电子政务所有工作情况的一个整体评估和监控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同监控仪,动态反映某市电子政务发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电子政务发展一直围绕构建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某市非常重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在年初,我办与北京信诚致远信息化管理咨询机构合作,开展了《某市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项目。信息办联合市编委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直机关工委、市监察局成立了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协调工作组,颁布了《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管理办法》并印发了《关于成立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协调工作组的通知》,使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的长期开展有了组织保障。

    3月份在配合国家电子政务检查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对某市电子政务绩效状况进行摸底,通过此次检查,对某市电子政务绩效总体情况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为进一步开展部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

    研究总结某市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我们确定了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基本工作模式,这一模式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一个聚焦、三个创新”:

    一、 聚焦在政务的绩效评估

    某市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政务为核心”的信息化绩效评估。不仅包括政府门户网站评估,更要关注政务内部运营绩效。通过发挥绩效评估的“指挥棒”作用把电子政务的重点工作如信息资源共享等落实到政府部门、业务流程、人员岗位,让我们的电子政务和谐起来,从而推动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  评估主体的组织创新

    信息办联合市编委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直机关工委、市监察局组成的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协调工作组,作为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体,首次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内评估的制度环境支持。这符合IT治理的理论要求,绩效评估主体必须具备相应权力且能够影响被评估者行为向评估主体期望的方向调整。

    二、  指标体系的创新

    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概念的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政务为核心的评估,它贯穿在电子政务发展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关键绩效指标。它不是后评估。因此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充分考虑电子政务发展阶段和不同政务部门的业务差异,综合电子政务的产出、结果和影响全面、客观地反映某市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绩效情况。

    三、  评估方法的创新

    在当前,建设“责任型政府、法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政府内部评估功能的同时,突破传统绩效评估模式,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开展第三方组织机构的评估模式意义重大。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政府内评估为主导,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外评估,内外评估创新结合,既不像某些政府主导的评估和评议工作,完全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评估,也不完全依赖第三方中介机构。“某市模式”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充分发挥了内评估与外评估的优势,保证了评估结果既有权威性又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评估数据的采集方法上,采取被评估单位自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评估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

    在绩效评估的组织方面,采取评估前培训和咨询的方式,使得被评估单位能清楚地理解评估的方法和要求;评估报告既帮助被评估单位总结好的经验,也反映其存在的问题,并择优奖励,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 

图 某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