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0 16:36:31 来源:IT168
IT规划时IT系统建设的第一步,而选择正确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又是IT规划的第一步。
然而目前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实际上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信息技术和竞争环境的改变要求必须有新的规划方法出现,另一方面,战略规划本身的非结构性又注定了不可能构造出通用的、十全十美的规划方法。为此,一个折中的方案是通过现有方法的组合使用来满足信息技术进步和竞争环境变化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提出的新要求。
传统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不足
对于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方法有企业系统规划法( BSP)、战略集合转移法( SST)、关键成功因素法( CSF),以及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应用系统组合法(APA)、Method/1、信息工程法( IE)、战略栅格法( SG)、价值链分析法( VCA)和战略系统规划法(SSP)等。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方法都暴露出一定程度的不足,信息技术规划人员也不满意这些规划方法。Lederer和Sethi通过对80个企业的调查,指出以实现业务目标为目的的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规划过程和输出。
规划过程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难以获得高层管理者对执行最终计划的承诺和在IS规划实施完成后还必须进行持续的分析和改进;
资源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规划的成功极大地依赖于团队的领导,而要找到一个满足条件的领导却又是非常的困难。
输出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不强,面对变化的环境不能迅速做出调整。
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要求必须有新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出现来满足当前需求。Intel在2001年指出,新世纪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应该具备三个特征:第一,规划过程迅速快捷,尽量压缩规划时间;第二,规划结果简单明了,不能太复杂;第三,规划输出结构化,好处是框架清晰,便于在环境变化时做出动态调整。
Intel描绘了未来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基本框架,但有的学者也指出由于战略规划本身的非结构性,开发一种通用的、十全十美的方法是不可能的。正如Barlow所分析的一样,由于每个企业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企业IT经验、信息资源可用性方面的不同,因此很难构造出一种通用的、最好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方法。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各种方法中可取的思想,加以灵活应用。
传统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应用策略分析
当前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实际上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信息技术和竞争环境的改变要求必须有新的规划方法出现,另一方面,战略规划本身的非结构性又注定了不可能构造出通用的、十全十美的规划方法。为此,一个折中的方案是通过现有方法的组合使用来满足信息技术进步和竞争环境变化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提出的新要求。
这种折中的方案首先是构造规划方法组合方案空间,然后再以规划方法的控制规则和方法特性约束规则筛选出最适合企业的规划方法组合。
在控制规则方面,可以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动机作为控制规则。如果动机是创造竞争优势,那么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必须先选择以创建竞争优势为目的的方法,再配以实现业务目标为目的的方法,最终形成一个组合方案;如果动机只是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实现业务目标,只要若干个以实现业务目标为目的的方法形成组合方案就能够完成任务。
在方法特性约束规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以创建竞争优势为目的的方法出现时,通常会有以实现业务目标为目的的方法作为补充,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方案,例如组合{CSF, SST, BSP},但反过来却不一定;第二,对于以创建竞争优势为目的的方法,又可以分为以决策为中心和以运营流程为中心两种,由于它们并不存在互补性,因此通常不同时使用,如{CSF, BSP}或{VCA, SSP};第三,CSF和SST经常配对使用,原因是虽然CSF可以确定企业目标,但却并不全面,因此可以使用SST作为补充,如{CSF、SST、SSP};第四,对于以实现业务目标为目的的方法,又可以分为以数据为中心和以项目为中心两种,但它们的输入不同(以数据为中心方法的输入是IT基础,而以项目为中心方法的输入是应用项目),通常不同时使用。
按照规则,如果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动机是创建竞争优势,那么可选的方案有{以决策为中心方法, 以数据为中心方法}、{以决策为中心方法, 以项目为中心方法}、{以运营流程为中心方法, 以数据为中心方法}、{以运营流程为中心方法, 以项目为中心方法}四种组合形式;若动机只是使用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业务目的,则选择范围只能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方法或以项目为中心的方法。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