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8 10:09:50 来源:IT168
一、引言
财务报告舞弊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尽管各国监管机构等相关部门多次出台各种政策、不断完善会计及审计准则,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仍屡禁不止。财务报告使用者期望审计人员提高舞弊审计的能力,以发现和报告更多的舞弊。识别管理舞弊迹象因此成为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从总体上考察会计报表的公允表达,寻找潜在错报高风险领域的主要任务。识别虚假财务报告舞弊是一个非常专业、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要从大量的公司年报、中报等财务数据中提取信息,还要从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特征、经营决策特征、行业特征等相关非财务信息中寻找线索,仅仅根据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其识别效果和效率都不够理想。
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普及,各种组织使用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产生的电子数据越来越多,海量的数据增加了舞弊审计的难度。如:某省某银行某年仅2月份会计传票流水多达562783条。不仅如此,计算机舞弊手段也不断发展。电子化和网络化环境使得作弊手法越发隐蔽,数据难以追踪,审计无从下手[1]。2007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要求加强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舞弊审计,但相对于舞弊方式的隐蔽性、专业性和创新性,目前的舞弊审计状况很难适应反舞弊形势的需要。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将其应用到舞弊审计中既有可能也有必要。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舞弊审计的特点
(一)海量的被审计数据
随着企业财务数据越来越多地与ERP、CRM等经营数据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大部分企业记录了包括企业的交易活动、经营状况及整个市场的相关行业状况在内的大量数据,审计人员面对海量的财务及经营信息,激增的数据背后隐藏的许多重要信息为人们识别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更大范围的数据支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数据过量,难以及时发现有用信息;二是数据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三是数据处理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但传统的审计数据分析技术却无法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系统,技术工具的落后性势必影响舞弊识别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识别舞弊的经验也相对滞后的,这种不同步给舞弊识别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二)实时的舞弊监控与审计
KPMG(1998)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舞弊事件是被偶然发现的,只有4%的舞弊事件是由独立审计人员发现的。舞弊是一种故意行为,被审计单位会掩盖舞弊痕迹,做到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证证相符。被审计单位人员对于定期的常规审计较为熟悉,就会可能采取种种规避手段,掩盖舞弊行为。因此,舞弊审计必须是随时可能进行的,审计人员必须每时每刻都以高度的职业警惕性和较强的专业熟练性注意发现舞弊行为的嫌疑,并随时采取恰当的审计方式进行检测与调查。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交易形式和环境变得越来越动态、复杂。信息化交易环境求审计人员采用更加成本有效的方法,确认组织的内部控制状况以及风险水平,并能对例外情况迅速做出响应。考虑到舞弊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不能单纯的依赖静态的、时点审核的传统舞弊审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审计人员应转向在线、持续的审计方法。
(三)新的计算机舞弊手段
计算机舞弊就是对计算机系统的舞弊和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进行舞弊,前者是以计算机及相应设备、程序和数据为对象,通过故意掩盖真相、制造假相或以其他方式欺骗他人、掠取他人财物或以不正当目的而实施的任何不诚实、欺诈的故意行为,后者是利用计算机作为实现舞弊的基本工具,利用计算机编制程序进入其他系统进行舞弊。不同类别的人员采取的舞弊方法不同:系统人员一般采用篡改系统程序软件和应用程序,非法操作等手段;内部用户一般采用篡改输入输出方法;外来者一般采用终端篡改输入或其他如盗窃、破坏等手段。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经济步入网络经济时代,这种虚拟经济的模式具有虚拟性、广泛性、隐蔽性、即时性等特点,为舞弊提供了越发隐蔽的新手段,使得舞弊隐藏得更深,更加难以识别[2]。调查显示,已经发现的会计电算化舞弊案件仅占舞弊总数的5%~10% , 且多出于偶然, 如同伙告发等(金光华,2002) 。
三、运用数据挖掘和网络技术进行舞弊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ERP、CRM以及SCM技术的成熟使会计数据与经营管理数据联系起来,被审计实体所使用的各种信息系统每天产生处理着数以万计的信息,这些数据流记录了实体的财务及业务行为,它是对实体历史状态的部分描述,反映了实体的运作情况,是审计必不可少的数据资源。
面对自动化的业务处理流程和海量的数据,目前的审计技术存在许多不足:一是数据观察角度有限。目前审计多是审计人员利用一些传统审计软件,结合自己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发现其中的异常情况。审计人员“有限的”的经验和知识,限于部分财务数据的静态单机版审计辅助软件,面对海量数据只能像“瞎子摸象”,无法从全局分析,不能有效发现舞弊。二是及时性很差。传统审计软件只能被动地在事后获取被审数据, 无法及时地在事中获取必要的被审数据,导致不能及时发现舞弊行为,有效降低舞弊给利益相关者带来的损失,这对舞弊审计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三是识别计算机舞弊能力有限。在ERP等技术环境下,会计软件从财务核心型向管理型发展,主要的审计证据将来自于系统网络,属间接证据,其可靠性依赖于包括信息系统在内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传统舞弊审计往往是绕过计算机的审计,这种基于计算机系统可靠假设的审计方法使审计风险增大。同时数据和程序介质存储有易于修改却不留痕迹的特点,也为日后审计线索的跟踪增加难度,网上无纸交易更因缺乏审计线索,成为审计难点。
因此,传统的审计技术必须有新的突破,才能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正尝试运用网络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连续舞弊审计。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开发满足信息时代需求的审计信息系统,成为突破当前传统审计技术困境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