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避免灾难恢复失败的七种最佳实践

2009-04-21 15:59:09  来源:

摘要: 灾难恢复规划的新模式将把所有系统集成到一个IT平台,以确保灾难恢复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IT风险

  灾难恢复规划的新模式将把所有系统集成到一个IT平台,以确保灾难恢复的顺利进行。
  当企业财务受挫,甚至生存受到挑战时,IT专家们必须确保企业的灾难恢复计划切实可行。当执行灾难恢复计划时,为保证有效的业务连续性,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需协同工作,否则,灾难恢复有可能导致另一场灾难,而不是有效的业务保障措施。
  为避免在执行灾难恢复计划时发生灾难,灾难恢复系统之间也需协同运作,因此,不同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协同能力将是灾难恢复的关键。
  同样,在IT环境中,必须保证灾难防御和恢复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这正是系统整合如此重要的原因。比如,如果一个一流的商业解决方案不能与其他业务核心应用良好地协作,并且降低企业的灾难恢复能力—这样的解决方案显然是不能在数据中心中使用的。
  因此,在执行灾难恢复计划前,业务主管和IT主管一定要核查,确保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性的所有要素都已经明确,并可无差错地协调运作。另外,最终用户期望并依赖于能够获得连续的、24×7×365的数据和服务。
  如果业务中断,企业可能不但要对此做出解释,还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避免业务中断或灾难事件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灾难恢复解决方案必须包括能够抵御各种潜在威胁的集成系统。
  现在,灾难恢复规划正经历重大的变革,新的模式将把所有系统集成到一个IT平台,以确保灾难恢复的顺利进行和完整的业务连续性。这包括数据备份、高可用性、可靠的高性能备份、持续的数据保护和一个经过确认的恢复流程。
  这是IT力求的理想状态,但大多数客户往往无法达到这一目标。许多用户都在与混杂在一起的各种不同的技术打交道,这对IT主管来说如同一场噩梦。对任何人来说,灾难恢复规划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有一天能够通过一个窗口来观察并执行所有的灾难恢复管理。
  因此,灾难恢复解决方案应该包括一套标准的多层次数据保护方案,可以在不同的产品和平台上实施。下面有7点建议,可以帮助众多企业实现灾难恢复管理。
  一、明确优先权
  数据本身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当使用相对廉价的第二、第三级存储就可以满足需要时,采用昂贵的第一级存储就是一种浪费。因此,有必要评估数据的存储需要,然后判断哪些信息确实需要持续备份,并保持可用性(如财务交易数据)。
  二、建立快速、准确的恢复能力
  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及时地将关键数据恢复至某一特定时间点的能力。实现这一能力需要三个层次的保护:CDP、快照和完整备份。
  三、经常测试数据恢复状况
  如果复制的数据无法恢复,那么备份系统没有任何价值。但是,这种情况却经常发生。灾难恢复系统的无中断测试应该在首要和次要场所有规律地执行(每天,每周,而不是每季,每年)。这些测试应该在系统联机时进行,在不影响用户和流程的情况下备份任何变更。不要等到灾难真正发生之后才发现备份文件已经被破坏以至于无法再用。
  四、巩固和复制
  备份数据中心是最低的要求。然而,在今天分布式和移动式的办公环境中,仅仅有这些还不够。仅美国就有超过一百万的公司有远程办公室和分支机构,另外还有很多在家利用VPN办公的雇员、带笔记本移动办公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可能储存有公司数据的黑莓、PDA、智能手机等。所有这些远程数据必须有规律地备份到主数据中心。因为,所有场所的数据都应该被保护,而将数据远程复制至总数据中心将更便利、更安全。
  五、远程复制,重复使用分支结构
  将一个或多个远程分支机构作为灾难恢复场地,并将主数据中心的数据复制到该地点是一项明智之举。当然,企业也可以选择合作伙伴的场地和设施。但可能需要通过加大带宽或使用WAN优化应用来完成完整复制。灾难恢复成本可能很高,因此,重复使用分支机构对灾难恢复来说可能更明智。
  六、成为一个不可知论者
  挑选一个备份和恢复解决方案,对硬件和操作系统都有未知性。尽管企业目前可能只使用Windows或Linux系统,但也不应将系统备份能力限制在某一特定系统上。灾难恢复软件必须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物理和虚拟服务器架构,以及存储区域网络、网络归属存储和虚拟磁带库。在灾难恢复场地维护相似的基础设施不但成本高,而且会受到一定限制。
  七、保持“简单”
  使用一个标准的、经过整合的灾难恢复解决方案,而不是试图自己拼凑一个解决方案。当出现一次数据灾难时,企业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供应商互相指责谁该为灾难恢复的失败负责。与一个能够对灾难恢复的有效性负全责的供应商打交道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