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1 16:27:36 来源:计算机用户
很多人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比作《萨班斯法案》的中文版,它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对于CIO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原定于2009年7月1日起实施的这套规范,将延至2010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
这份文件的重要性可以说非同小可,很多人将其比作《萨班斯法案》的中文版。这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客观上提升了对信息安全的需求。
据IDC预计,2007~2011年,国内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市场将以22.4%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有业内人士表示,近2~3年内,国内市场将迎来一个需求迅猛增长的时期。而对于CIO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方面,CIO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和降低风险,一方面又对多数CIO们脆弱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直以来,CIO大致分为两类,技术出身和管理出身。技术出身的CIO懂技术,对新技术的理解快、上手快;管理型CIO擅沟通,也能够更好地理解领导意图。
在任何机构,CIO是信息技术管理者的角色,既有管理的成份,也有信息技术的成份,如果脱离了技术而纯粹谈管理,很多时候就会盲目做事,不符合技术发展趋势,方向没有把握好就去盲目建设系统,其成功率要相对低一些。当然,如果纯粹就技术而技术也不合适,太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不考虑实际业务的需求,未来的系统建设可能会变成曲高和寡,最后不仅没有推动业务的发展,反而阻碍了业务的发展。
IT技术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一定要结合日常的管理、业务需求去应用,这就对CIO提出了三重要求:要懂IT,还要懂业务和管理。所以技术背景出身未必能做好CIO;业务或者管理背景出身也未必做不好CIO。还是要分两方面来看。第一是非技术背景,经过自学,掌握了IT技术方面的核心方法、理论,对技术整体发展有前瞻性的把握,如果这样,再加上在管理、业务方面的专长,把管理、业务、IT三者融于一体,完全可以做一名很出色的CIO。如果是纯技术背景的CIO,要注意不要过分强调技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高水平,而要加大对可用性的分析。
如今,随着信息化在企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管理型的CIO开始多了起来。随着信息化系统的逐步完善,要懂得IT治理,是对CIO们提出的又一个新高度。这就要求CIO们不仅深谙管理学问,还要精通各种IT技术,关注前沿技术的趋势和应用。如何平衡管理和技术,做到既懂管理又精通技术,是信息化对CIO们的新挑战。
在如今的信息化水平下,即便是国外较为发达的状况下,一谈到IT相关问题,大多数人想到的仍然是管理与控制,而不是“治理”。
国外尚且如此,那么国内呢?我们到底需不需要IT治理呢?IT治理真的只是一个概念吗?IT治理的确“上能通天”,可是对于务实的中国CIO来讲,更需要的是“下能达地”。
在中国,CIO的定位依然是技术部门的管理人,并没有把他们放在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者的位置上,自然也就体现不出这个角色的业务价值——充分利用IT能力;帮助企业的业务部门,提高业务价值。
企业形态不同,认责机制也大相径庭。在小型企业,CIO和IT部门可以相对多地参与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决策,能实现较为集中的IT管理。而更多的企业似乎都是分散式管理,即每一个业务管理人都有自己对IT的专有权利,或者取决于业务部门以及上级的信息委员会来进行协调决策的。
决策完成之后,真正的责任衡量也就是绩效的考核,却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业务部门仍掌握着较大的话语权,IT本身的成果、衡量的指标,却大多由市场所控制,CIO并没有机会去领导企业制定、支持和保证正确的IT投资决策。
虽然看到了IT治理的必要性,可这能给CIO一直以来的尴尬地位和隐忧带来多少缓解,似乎前景并不乐观。IT治理到底是良药还是苦果,全看我们怎么行动。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但愿IT治理到了中国,不要变成中国CIO的负担。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