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8 09:11:40 来源:《新理财》杂志
基于种种原因,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集团公司对子(分)公司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客体信息不对称
本文将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界定为集团公司,客体界定为子(分)公司。可以看到,作为客体的子(分)公司对信息的占有比主体更充分。绩效评价主体所占有的信息只能是来源于客体自愿或被迫公布的信息,以及一些非正常渠道获知的信息。明显可见,绩效评价主客体间信息占有不对称,是绩效评价标准选择必然的、基本的矛盾。这对矛盾外在最普遍的表现是客体粉饰业绩欺骗主体,使得主体对客体无法合理评价。
当集团公司对子(分)公司绩效进行评价时,子(分)公司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有充分的动机粉饰业绩。由于会计制度方面的缺陷,加之在财务报告真实性问题上会计立法仅强调“过程真实”,当子(分)公司经营者有意夸大业绩时,必将导致绩效评价主体无法识破客体的真实面目。
二、利润评价与市值评价结果相悖
利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以客体会计报表为基本资料,以会计利润为核心,结合其他相关指标评价企业业绩。市值评价则与之相反,主体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对客体的估价为出发点,结合相关指标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利润评价与市值评价对立是基于主客体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绩效评价主体对客体所提供的信息持不信任态度,才产生了市值评价标准。
选择利润评价还是市值评价的实质是绩效评价究竟是以会计为基础还是以市场作为基础。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主体对客体所报出财务信息不信任,理由有两点:第一,客体违法,以欺诈行为出示虚假信息;第二,客体对会计信息进行合法粉饰,主要指客体利用现有公司法、会计法及相关法律的漏洞和变通原则对会计数据进行一番不出格的“化妆”,让主体对其经营状况产生一种错觉。
市值评价标准的优点表现在:市场对客体的估价能较好地反映股东财富的变化及公众对客体看好程度。但市值评价标准也有其不足之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易受“噪音”干扰。市场因素、宏观政策、投机炒作对客体市值变动的影响很大,市值表现出来的往往只是企业的价值泡沫。
三、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往往是定量指标,便于操作、可比性强。在绩效评价标准选择中可以说没有财务指标评价就等于没有评价。但纯财务评价的机械性注定它作为绩效评价标准也有其不足。
过多地关注财务指标,可能导致绩效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发展前景的不一致。同样的数值指标在不同的行业、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意义是不一样的。财务指标评价对客体长远发展的考评表现不足,如果客体为了眼前利益,进行一系列短期行为来美化其定量指标,伤害的将是其发展潜力。但一些非财务指标就有可能改观财务指标评价对短期行为无能为力的局面。
四、界定评价指标参照系
绩效评价指标的参照系大致可分为:行业平均水平或更高水平、预算或计划水平、企业历史水平。对于单一企业绩效评价而言,无论选择哪一种参照系都是可行的。但就集团内部绩效评价而言,参照系的选择有其特殊要求。首先,因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侧重于各子(分)公司之间的横向对比,这要求评价指标的参照系应能自行剔除行(产)业之间的差异。其次,从成本效益原则看,参照系的制订或获取应尽可能节省费用。再则,参照系本身应尽可能真实,不实的参照系可能会导致绩效评价结果扭曲。最后,参照系应具有必然性和连续性,只有偶然性因素较弱并能连续获,参照系的生命力才能长久。
解决思路
首先,加强集团内部监管、完善绩效评价标准,以减缓主、客体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可以肯定地说,要根本解决绩效评价中主客体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不可能的。对于客体高管人员存在的隐瞒信息的利益驱动,主体只能通过加强内部监管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客体高管层尽可能地为集团利益服务。不断优化集团内部管理体制,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绩效考评标准,把主客体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降到主体可以接受的水平,不失为明智之举。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主客体信息不对称与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完善互为因果。
其次,以市场成熟度为依托,摆正利润评价与市值评价的不同位置。
利润评价与市值评价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鉴证了我国市场体制的成熟度。当二者评价结果越接近,市场成熟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出现以利润评价作为绩效评价标准“一统天下”的局面。利润评价与股价评价矛盾的非对立性也说明,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两者必须互相结合使用。二者矛盾的症结就在于:进行绩效评价时,究竟应该以谁为主。
利润评价标准和市值评价标准都存在优缺点。笔者认为,市场成熟度较高时,以市值评价为主;市场成熟度较低时,以利润评价为主。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基础还不是很健全,资本市场还只是弱势市场,市值对客体价值的反映不尽合理,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标准应以利润评价为主,辅之以市值评价;随着市场基础的进一步完善,当资本市场投资因素远大于投机因素的时候,绩效评价标准不妨倒过来,以市值评价为主,利润评价为辅。
再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进行综合评价。
“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是当前绩效评价标准选择的一个基本特征。当前,市场竞争加剧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衡量一个企业的好坏单看净利润的多少和企业市值的高低是片面的。例如,当前寡头垄断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技术与客户满意度之间的竞争。我国的彩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电行业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在偏重财务指标的同时,适当地引入一些非财务指标并设置相应的权重比综合考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客体为美化定量化财务指标而进行的短期操作。尽管如此,有一点是明确的,绩效评价标准的选择必须以定量化的财务指标为主。
最后,以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特殊要求决定参照系的取舍。
比较而言,“历史水平”有较强时滞性,天生不足;“预算水平或计划水平”获取成本较高,且主观色彩浓厚,设计不可能十分精确、合理,在客体未能达到目标时,参照系本身往往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国家统计机构每年都公布“行业平均水平”,获取容易,成本低廉。将客体绩效与一个行业的平均水平对比,相关性强,偶然变动因素小。从客体绩效中剔除行业平均水平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客体的本来面貌。
科学设想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一套较为科学的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标准应能体现客体创利、发展潜力、财产增值及市场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如何剔除各子(分)公司之间因行(产)业差异导致的不可比因素,是设计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标准的核心问题。考虑到这些方面,基于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笔者拟就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规划提出几点新的设想。
一、统一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制度遏制客体盈余操纵
各客体会计核算制度不一,极易导致利润操纵。目前企业绩效评价一时还难以打破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藩篱,统一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固然有其不足,但在规避绩效评价主客体信息不对称方面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各客体只有依据相同的会计核算制度出具的财务报告才有可比性。
二、以“创值”代替“创利”考核客体盈亏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西方许多机构把企业绩效评估的研究方向由“创利”转为“创值”。 创利反映的是企业的会计利润。众所周知,一项投资所获得的会计利润回报为正,并不意味投资必然合理。而创值是指在考虑资本投资风险基础上,企业创造的高于资本机会成本的经济收益。创值为正,表明资金投向合理;创值越高,企业为股东创造的经济收益也就越高。集团公司在对子(分)公司绩效考核时也可采用“创值”思路。确定一个机会成本率,可以是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或国债利率,用企业会计利润核减机会成本求得客体创值额,进而可求出创值率。创值额为正,确认客体盈利;创值率越高,客体效益越好。
创利=客体会计利润;机会成本=客体资产总额×资本机会成本率;创值=创利-机会成本;创值率=(创值÷客体资产总额)×100%
三、以行业平均利润率为参照系考核客体发展潜力
因为集团公司各子(分)公司可能处于不同行(产)业,各行(产)业市场前景不一,平均利润率可能有较大差距,如果仅仅依靠创值评价法考评业绩难免失之偏颇。以客体所在行业平均利润率为参照系,从客体会计利润中剔除行业平均利润可求得客体超额利润,进而可求得客体超额利润率。超额利润率越大越好,通过对各客体超额利润率进行比较,可以衡量其发展潜力。该比值较高的客体往往处于该行(产)业中的强劲地位,发展潜力大、后劲足。
行业平均利润=(客体资产总额×行业平均利润率)×100%;超额利润=客体会计利润-行业平均利润;超额利润率=(超额利润÷客体资产总额)×100%
四、以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考核客体形象
企业形象可以视为企业无形资产,形象好的企业有筹资、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在绩效评价中对客体形象进行考核理应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度两个指标最能体现企业形象的好坏,客体生产的产品有没有销路,用户投诉率的高低事关企业的长远发展。将这两项指标纳入绩效评价体系,等于加大了衡量客体长远发展潜力的权重。
体系设计
综上,笔者选取了创值率、超额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绩效评价指标为基准,初步设计了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简要表格。当然,不同企业集团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相关指标共同参与子(分)公司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过程为:1.计算出客体的各项指标应得的标准分数;2.以标准分数乘以各指标所占权重获得综合得分;3.综合得分的合计数即为主体对客体业绩评价的结果,合计数越高,客体绩效越好,反之则越差。
(作者王新国系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昕供职于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