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为什么IT规划用心良苦却不受重视?

2008-12-24 13:43:09  来源:互联网

摘要:对于CIO来说,规划一个完整的IT规划的过程往往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甚至是长时间的痛苦工作。
关键词: IT规划

    企业信息化总是经历风风雨雨,并伴着矛盾和挫折。当谈起公司的信息化实施时,许多CIO千言万语,感慨万千。当问到公司是否有制定IT规划?许多CIO却表现出沉默寡言。对于很多CIO来说,制定IT规划可能是捣弄一些数字,目的在于制定出IT部门工作计划和预算,以提供给高层参考和批准。

    事实证明,很多企业的CIO都是把IT规划想得太简单,诸如片面的听取软件供应商描绘的应用状况,兴奋之余而未加思考和详细规划。在实际实施中,没有充分估计到实施过程的艰难,也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此,多走了很多的弯路,尝试了许多折戟沉沙的阵痛,在前几年信息化实施中许多项目更是败报连传,以至于不得不做出项目暂停的决定。实际上对于CIO来说,规划一个完整的IT规划的过程往往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甚至是长时间的痛苦工作。

    为什么不重视IT规划?

    “IT规划,不就是做个计划吗?这事容易,琢磨一下就可以了”,常常听到有CIO这样说。无疑,IT规划有时候拍拍脑袋可以得到答案,而费心费力做IT规划同样得到类似的答案,那么区别在哪里?

    道理很简单:从表面上看答案相差无几,然而冰山下面可就大不相同。两者最大的区别是CIO对信息化的看法不同,正是这种不同的看法却对信息化成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前者往往是在随意的情况下凭着感觉实施信息化系统,一旦在实施的过程中碰到障碍,IT建设的合理性将遭到质疑,给信息化带来较大风险。而后者却是带着对信息化目标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展开推进工作的。例如看上去非常相似的都是要实施ERP+PDM,但谁先谁后的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当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企业风格等因素。在IT建设时,稍一不慎有可能谬以千里,拍拍脑袋固然可以得到答案,但在本质上,却是将信息化交付在沙堆的高楼之上。

    IT规划,本质上是在企业管理和IT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然后从IT的角度看管理问题。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业务问题,其中有些来自于战略、组织,也有的来自于IT;有些是局部的,比如客户信息的统一管理;还有的是全局的、系统性问题,比如库存居高不下等等。只有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搜集、整理、分类,才能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涉及面,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无论如何,IT规划实质是使企业有一次梳理业务问题的机会,并透过IT看管理。因此, IT规划是梳理业务问题,打开一扇解决问题的门,成功的IT规划往往亮点也是在这里。但以下的原因往往使企业轻视IT规划。

    (1)IT规划收益“不明显”,对投资产生顾虑

    IT规划收益“不明显”,这直接导致领导对IT规划投资产生顾虑。IT规划不像网络建设能够立刻实现通信,不像硬件投资能马上拥有实实在在的IT资产,甚至连IT软件应用也比不了,IT软件应用也能很快满足各个部门的业务需求。因此,决策者更愿意花成千上万的资金购买设备,也不愿花人力财力做IT规划,更谈不上实施规划。

    (2)IT规划与业务发展规划脱节

    IT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是:IT信息化规划与企业的业务战略相匹配,要支持和促进业务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实际情况通常是许多CIO在IT规划是拍“脑袋”和照搬其它公司的信息化规划,与本企业的业务发展规划脱节。在规划的时候经常犯的错误是,要么规划非常宏大,成空中楼阁,水中花。要么规划非常实际,成了解决具体问题的项目设计,没有整体化和全局的观念。

    (3)规划的时效性不够

    规划被轻视,时效性不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在IT规划制定、论证和落实的过程中,企业的各种环境是瞬息万变的。这种瞬息万变的情况,大的方面甚至是企业战略转型,小的方面也可能是某个业务流程的变化,规划的适用时效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落得“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骂名。

    IT规划是多项目管理的必然需求

    “轻IT规划,重建设的战略”会存在一个很大的致命缺陷。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CIO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这正是IT规划意味深长的地方。

    我们都看过杂技表演“抛球”,杂技演员同时抛转四五只皮球。不仅如此,在抛球的同时,还能够分出精力来完成其他高难动作。如果把这些皮球视作一个个项目,那么CIO也需要掌握类似技巧来管理好多个项目的实施。否则,手头的项目就会像这些皮球一样掉落在地。

    从过去单个IT项目的实施,到OA系统、 ERP系统、CRM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多项目的管理,是企业必然会遇到的一道坎。而且,多IT项目管理今后将是一个常态,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同一时间内必须执行越来越多的IT项目。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管理好IT建设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需要,而良好的IT规划,正是CIO破解多项目管理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IT规划宜分步走,忌盲目好大喜功

    近几年,许多企业陆续上线了很多项目,ERP系统、OA系统、邮件系统、财务系统、CRM系统等。但逐渐也感觉到,这些系统在应用中各自为政,难以统筹运营,缺乏统一的企业门户。过高地估计困难、会削弱人们进取和拼搏的勇气和信心,使人们瞻前顾后;但盲目好大喜功,则会让IT建设陷于困境。

    IT规划能明确技术现状和方向,保证一定程度上业务模式与IT系统的松耦合,能使IT系统长期支持业务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制订IT规划、对规划进行论证是CIO的重要职责,但忙碌的结果,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IT规划顺利通过,有的规划则饱受指责,最后被冷落一旁。哪么应该怎样制定有效的IT规划呢?

    (1) 从老总的角度看问题

    做IT规划,一定要站在老总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光从IT角度就事论事,要从商业角度出发做规划。诸如目前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和现状是什么,老总主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方向是什么,IT规划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指导思想来进行。

    IT规划可以帮助一个企业通过分析IT现状、结合业务需求,制定出能够支持未来一定时间内业务发展的、适合企业远景和战略的IT策略及发展路线。在规划方面,务必要从容易成功的项目做起,解决当前企业经营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必须要量化IT投资带来的价值,用数字说话,要满足老总关注的利润重点,淡化IT规划效益“不明显”的弱势。

    (2)与核心业务相融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开展IT规划时,要充分了解企业的核心业务以及高优先级业务的需求。了解哪些业务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对业务能力现状和IT能力现状进行分析。业务能力分析是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揭示现状与企业愿景之间的差距,确定关键问题。IT能力现状分析是诊断企业信息化的当前状况,包括基础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状况,分析IT系统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给出IT能力评估。

    在一个IT规划中,应当首先考虑核心以及高优先级业务的需求,保证IT规划的结果不会对这些系统带来负面影响,同时IT规划的结果应是推动这些业务的健康运行和发展。在IT规划中,凡涉及到组织、人员、流程,尤其是涉及到核心业务的,应当首先在规划中体现出对现有环节的相融性而不是相斥性。从这种意义上说IT规划是企业的辅助规划,是为企业战略发展和业务发展规划服务。

    (3)从企业困境出发

    IT规划必须紧密结合企业当前发展趋势,不能太“理想化”。太高瞻远瞩,脱离企业当前的发展态势会得不到支持。就好比一个刚会蹒跚走路的小孩,你就拿出一份指导他大学选专业的规划一样得不到有效反馈。所以应该熟悉企业当前的发展规划,及企业发展的困境所在,找出企业管理环节中的薄弱点,突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从IT角度结合企业发展困境去考虑如何提供IT支持,从而制定相应的规划。

    (4)两套规划,分层次以保证执行和落实

    作为CIO应当避免用一些专业术语去给老总做汇报,要简单明了地提出自己的规划。两套规划,一套给老总看,另一套是部门实施的具体规划。

    IT规划要分层次、分阶段与高层领导和业务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给老总看的尽可能多地阐述规划后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点,给企业的利润提供多少帮助。而给实施部门的规划,则需要动员更多的部门参与规划编制。IT规划最终实施时需要很多部门配合完成的,在规划的时候就让更多部门参与进来,使他们认同规划,这样规划的可行性会得到很大提升,在IT规划决策时,反对的声音就会少很多。

    规划的结果要强调执行和落实,千万不要形成规划和实际实施两张皮,有时候很容易出现规划是规划,项目实施与规划脱节或者说跟规划无关。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规划的权威性会大打折扣,最终使规划流于形式。

    (5)规划要考虑“规划冗余”

    所谓“规划冗余”是指要充分考虑未来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资源约束、外部变化等,做出不同情况下的多种方案,在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案。当然,这些方案是有优先级差异的。对IT规划的实施风险进行分析,并指出如何规避各类风险,提高IT规划的成功保障程度。

    最后,要考虑预期外的事务,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CIO抱怨规划安排得好好的,可是规划却赶不上变化,经常会有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对于这类事件,要为每项规划适当地留有多余的时间,这取决于CIO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来确定。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