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5 09:17:02 来源:IT168
2009年3月,广州,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市民还是各大媒体,都在纷纷扬扬的议论着近期发生的与IT相关的两件大事情。一是广州市政府电子政务IT系统大范围不能访问的故障;二是广州地铁三号线信号中央控制IT系统出现故障,致使大批乘客需要紧急疏导。
回想到近期有媒体报道,国际着名研究机构Forrest Research检验了多个重要企业级的IT应用系统的演示后发现,这些IT系统在技术上都非常先进,但它们的可用性整体上却难以令人满意。这给了IT业界一个提醒,对IT系统可用性关注不够,不但可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能会给正陷于经济危机的企业雪上加霜。
两大事件敲响IT系统缺乏可用性的警钟
许多企业平时只做一些数据备份来“尽人事知天命”。其实,无论是大型企业也好、或是中小企业也好,高可用性都应该成为IT系统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否则遭受到损害时就悔之晚矣了。
(1)IT服务缺乏可用性,严重损害声誉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努力去满足可持续性IT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将IT服务的可用性推向24小时×365天的完美境界。但当IT服务缺乏可用性时,就会严重的损害到组织的声誉。
2009年3月,广州市政府电子政务办事功能瘫痪逾24小时,其中包括政务服务中心、住房公积金中心、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邮件系统、互联网出口等重要系统无法使用。还有包括环保、环卫、交通、国土房管、统计、物价、财政、人事、水务、外经贸、人大、政协、中级人民法院、检察院网站等绝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站全部也都无法打开。据有关调查显示,此次广州政府电子政务的IT服务中断停机事件,已经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众形象、挫伤政府的声誉。事实表明,平时电子政务系统可以不显山不显水的运行,一旦遭遇实际的服务中断事件,再加上各大媒体连续几天的报道,任何辩解都显得非常苍白无力,遭受声誉受损就不可避免了。
(2)IT系统缺乏可用性,生命安全难保障
随着技术的发展,IT系统的硬件、软件越来越多。系统愈复杂,则系统出故障的可能性也愈大、造成的损失也愈大。2009年3月,广州地铁公司称地铁三号线因信号中央控制IT系统出现故障,造成正在运行的部分列车不能正常运营,需要紧急疏导乘客。据地铁公司一名负责人称“以前从未发生过此类故障”。据消息称这次地铁IT系统故障的损失不但是经济上的、信誉上的,甚至还差点造成生命安全或更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因此,IT系统必须从根本上确保可用性,企业应当事先考虑到各种程度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保护措施,例如IT系统可用性计划与容灾恢复计划相结合就可提供更高等级的可用性。因为如果处理不当,系统可用性没有得到足够保证,那么它会带来严重后果,没有可用性作基础的IT系统可能会使到生命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什么是IT系统的可用性?
虽然大家已经逐渐注意到可用性的重要,在编制IT系统预算时也会或多或少提及到可用性的测试和预案,但是许多公司的CIO却还是视之为末节。当IT预算吃紧时,有关可用性的预算往往是第一个被牺牲的项目。实际上,可用性虽然不像IT系统的硬件、软件或应用程序那样显而易见,但却是整个企业IT应用的中心。
(1)什么是IT系统可用性
可用性(Usability)是指IT系统(含计算机软硬件、网络等)对用户来说有效使用和令人满意的程度,是IT系统基本核心要求之一。而高可用性的IT系统则是指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系统组件的故障,使IT系统能正常运作。因此,高可用性并不是一个绝对参数,它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主要是评估当一个系统组件出现故障时,IT系统大约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运行。
因此,在可用性的考量上,“故障期时间”与“系统恢复时间”是两项最重要的指标。狭义上说,可用性指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即尽量缩短因日常维护操作和突发的系统崩溃所导致的停机时间。而广义上,它还包含了响应速度、服务质量以及数据安全方面的内容。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日常业务对IT系统依赖程度加剧,IT系统的可用性日益成为企业业务运营的命脉。
(2)IT系统可用性的四大内容
虽然企业开始日益重视IT系统的可用性,但在理解与实践中还是存在着一些误区与偏差。例如,将IT系统的可用性看成为IT产品质量的孤立事件,指望依赖软硬件产品质量的提升来改进系统的可用性;或缺乏明确的可用性目标,即使有也是通过将软硬件系统的可用性指标相叠加得到,而非从业务角度去设定。实际上,在造成系统停机的原因中,软硬件故障只占20%的比例,而其余的人为错误、系统架构和应用程序不当操作造成的故障所占比重高达80%。而且用户通常分不清楚什么是网络故障、服务器故障、服务故障或者是安全故障,他们只会把任何问题都看作是系统故障。
因此,IT应用成熟度各有差异,对IT系统可用性的需求层次也各有不同。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需求为系统级可用服务,如主机可用服务、单点故障修复等;第二阶段的需求重点在于容灾恢复,如数据备份和恢复;第三阶段的重点在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TSM等服务管理;第四阶段则是企业追求的是业务弹性,如SOA架构、BS7799安全标准等可用性。
(3)IT系统自身故障决定着可用性指标
对于IT系统自身而言,能不能在保证IT系统各项功能实现的同时,对系统自身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如硬件平台、软件程序和网络通信的故障进行有效的抑制、自动检测和修复,是决定系统可用性的关键因素。
(4)IT微环境对IT系统可用性的影响
IT微环境指的是每个机架中IT设备运行所依赖的环境,包含电力、空调、监控等关键元素构成。就企业现状而言,在机架中温度调节、热量管理、线缆管理等环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没有为每个机架中的IT设备提供一个理想的运行环境。例如,通常情况下机房整体和局域网的布线还算明晰,但是在机柜里和机柜间这种特定的IT微环境中,杂乱无章的线缆大大降低了机房管理人员的效率,而且一旦网络出现故障时,故障的查找与排除将成为机房管理人员的噩梦。
还有,电力供应的可用性也已经引起大多数用户的关注,许多要求IT应用不间断的行业中都配备了UPS。但却忽视了功率密度越来越高的机架内部环境也正威胁着IT系统的整体可用性,据称这次广州政府电子政务IT故障正是由于UPS引起的火灾造成的。众所周知,IT系统的稳定性除了电力因素外,最大的相关因素就是环境温度控制。事实上,温度过高是损坏系统元器件的一大杀手。传统温度控制方法是降低整个机房温度从而期望达到“冷却” IT设备的作用,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只能控制整个房间的温度,并不能保证机架中IT设备的微环境温度。
企业构建高可用性IT系统的策略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在IT系统可用性上也同样适用。CIO要时刻记住:IT系统的目的是让人们可以利用它来处理业务问题。因此,CIO应该要充分利用IT系统的可用性技术,来保护企业用户的关键业务应用能不间断运行。
(1)制定合适的可用性目标
一个IT系统的可用性是其自身软硬件与其所处IT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IT系统的可用性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去分析。为此,首先要制定IT系统可用性的目标,然后再根据可用性目标来选择自身软硬件和其所处的IT环境。
(2)减少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提高IT系统可用性的方法与措施有很多。一般地,应根据IT系统所处环境可能会面临的具体进行分析,从而针对引起或影响系统不可靠的因素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尽量减少引起系统不可靠或影响系统可靠的外界因素。例如,为了抑制电源故障而采用的UPS技术、隔离技术、屏蔽技术等,或为了保证机房温度而加设自动冷却空调等。通常这类的措施使用简单,而且效果也较好。但对系统可用性的提高也是有限的,许多情况下并不能满足IT系统高可用性的要求。
(3)提高系统预防和自动修复故障的能力
实践证明,尽量提高IT系统自身预防能力和自动修复故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可用性措施。例如,针对系统自身故障而采用的冗余技术、备份技术等。实践经验表明,采用备份系统是提高可用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备份系统可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在线备份系统和后备备份系统。这类措施的使用可以更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往往在高可用性的系统设计中被广泛使用。
(4)制定故障应急预案
即使在设计上已经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并且设置了系统运行主动预警模块,但故障的出现还是不能100%避免的。因此,根据故障处理的指导原则,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故障的处理和系统的恢复,就必须建立IT系统故障应急预案。包括故障点的快速确认方法、故障数据收集、处理和恢复的详细步骤,从而保证在故障处理时能够游刃有余。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