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0 10:21:24 来源:通信产业网
全球电信市场移动宽带用户呈高速增长态势,尽管如此,移动宽带的发展在技术上面临带宽与成本的挑战,在业务上,面临用户定位,套餐资费的选择,同时三大运营商或开始或准备开始试水这一领域,也需要考虑借助国外经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专家指出,发展移动宽带业务,需要处理好技术、成本、资费和演进等多方面问题,才能推动移动宽带的健康发展。
寻求成本与带宽的双赢
移动宽带由于需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数据业务,需要在带宽上满足用户已经存在的需求。目前,用户已经习惯使用1Mbps、2Mbps等带宽下的固定宽带,这个带宽能够保证即时通信、语音、视频聊天,在线点播等业务。而按照3G的设计带宽,很难满足用户体验。
而从目前的3G来看,下行峰值速率只有384Kbps,引入HSPA后,下行最高达到14.4Mbps。由于频率的因素,3G网络基站密度约是2G时代的3倍,目前3G的平均站址在300米左右,移动宽带要求更加密集的基站。
更加密集的基站意味着更多的站址,华为中国区无线市场副总工程师周建国介绍,站址越来越难解决,分布式基站是目前可行的解决方案。更加密集的基站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投入,解决成本问题的主流方式是3G+WLAN模式,用3G进行广域覆盖,WLAN则进行热点覆盖。分布式基站和3G+WLAN模式都是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寻求满足用户的带宽。
为了实现深度覆盖,家用基站也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业务推动方式。家庭基站可以利用ADSL接入能力,实现覆盖,而且传输成本非常低。这种基站是即插即用的,不需要其他的配置去操作。
随着用户带宽需求的增加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多样化是未来成本与带宽双赢的一个必经之路。到了HSPA+阶段,下行峰值速率则能够达到42Mbps,将来等到了4G,下行的峰值速率将可以到140Mbps甚至更高。基站数量越来越多,传输需求越来越大,基站回传处需要几十兆甚至几百兆的带宽,传输成本越来越高。周建国指出:“业界还是通过实现传输的IP化、分组化,有效利用多样化的传输介质,像光纤、微波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传输问题。”他说,移动宽带不仅是互联网和移动语音网络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个最佳的网络拓扑,提供一个最经济的网络覆盖解决方案。寻求成本与带宽的双赢,运营商在发展3G+WLAN模式、发展家用基站、利用多样化传输中还是大有可为的。
基于资费套餐合理的用户定位
资费是目前提升业务竞争力的最重要武器之一。据悉,运营商资费下调后无线数据业务的访问量以每月20%的速度递增,而且由于包流量业务的关系,这个访问量呈现月初高,月末底的锯齿状分布。专家分析认为,这表示目前,资费还是影响数据业务的最大问题。
抢占无线宽带市场份额,运营商需要推出足够内容与应用,以适应不同的用户——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用户——在娱乐、商务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推出便宜、好用和多样的终端。不过周建国认为,即使运营商做好这些层面,但因容易拷贝而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他指出,运营商的资费定价、可赢利控制、成本控制是关键。尤其是运营商的资费定价是否得到认可。现在三大运营商都公布了3G业务资费,但是用户反应还是觉得偏贵。
专家指出,运营商还可以借助多种技术相互补充的模式降低资费。WLAN就是比较好的选择。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的C+WLAN网络发展速度最快,已经遍布全国大部分省份,计费后台配套已经完成。中国移动则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TD+WLAN,而中国联通目前还没有消息。
以城市发展为初衷的层次化模式
爱立信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市场与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冯映夺认为,移动宽带在中国蓄势待发、潜力巨大。首先,互联网的宽带化,正在为移动带宽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据CNNIC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经有了2.5亿互联网用户,居全球首位。其中,84.7%的用户是宽带用户。此外,中国还有7310万移动互联网用户,这一数字在过去一年内新增了2880万。
移动宽带网络是运营商全面服务于公众的有效载体,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移动宽带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虽然国内移动宽带业务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陕西联通周双阳认为实际的建网工作需要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对于广区域的全网覆盖应该配以窄带或是较低配置的宽带移动的网络覆盖;在城区则以较低配置的宽带移动的网络加移动宽带网络的覆盖,在热点区域实施较高容量配置的覆盖;对于热点区域的室内,除了进行传统的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还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微基站、家庭基站等相关的覆盖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开始在无线宽带城市覆盖上做出了实质性的部署。为了迎接2010年的亚运会,广东将加快“无线城市”建设的步伐,将建设以广州为中心覆盖珠三角、以深圳为中心连接粤港澳的无线宽带城市群,力争今年底实现珠三角地区无线宽带全覆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