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会议指出,2013年年底前,开展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
IPv6)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2014~2015年,将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实现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与第6版主流业务互通。
自2010年以来,国内对于
IPv6的引入就已经有所规划,由于IPv4地址分配上,中国占有总量较少,从全球发展趋势上,将会率先出现IP地址不足等情况,需要提前进行规划。2011年4月,亚洲地区IPv4地址已经全部耗尽,IPv4向
IPv6的过渡期已经来临。
此前,对于
IPv6地址的引入上,虽然中国的IPv4地址已经耗尽,然而并未形成
IPv6的规模部署效应,全球
IPv6论坛主席Latif Ladid亦明确表示,在
IPv6的全球商用化上,中国做的并不好,而且在规模推广方面,美国亦开始超越中国。然而此次政策利好,将带动中国
IPv6的全面推广。作为国内
IPv6地址引入的先行者,中国电信近两年来已经做了大量的
IPv6引入试点,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在2010年就已经提出了中国电信
IPv6引入计划,目前正按部就班地进行,2012年,将有望开启规模商用。
IPv6概念股广受追捧
对于
IPv6技术的引入,需要全面的引入规划,在国家相关政策出台之前,很多路由器、系统设备厂商都表示可以支持
IPv6地址协议,然而亦有专家明确指出
IPv6地址仍未形成规模效应,厂商在引入
IPv6技术方面仍有忧虑,多数情况为可支持
IPv6地址协议,并可随时引入。与此同时,IPv4地址虽然已经耗尽,然而在过渡期内,依然可以使用双栈等技术模式,延长IPv4地址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延缓了
IPv6的引入。此前韦乐平亦指出,
IPv6的引入需要政府层面的引导,形成全国规模化部署。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召开,将
IPv6的引入视为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的重要环节,有效推动了
IPv6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政策出台后,
IPv6概念股呈现飙升趋势。
IPv6的投资重点仍然主要来自于运营商的需求,而根据中国电信此前制定的
IPv6引入规划,经过2009~2011年的试商用阶段,
IPv6的试点改造等工程已经基本完成,2012年之后将迎来网络平台规模改造期。业界相关专家预测每年将形成6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受此利好,原有的基础网络设备,传统的路由器、交换机等以太网设备都将引入
IPv6技术,而新兴的PON、PTN、OTN等系统设备亦将迎来新一轮的部署、改造浪潮。
IPv6地址问题解决后,包括物联网在内的广义互联网应用亦将获得高速发展。
由于中国政府
IPv6相关政策的利好,中国在
IPv6的全球化推广地位再度提升。许多国际标准组织、论坛机构纷纷关注中国的
IPv6发展。一年一度的“全球
IPv6暨下一代互联网高峰会议”将于今年4月再度在北京召开,而其影响力又再度提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ICANN、APNIC、
IPv6 Forum、IETF、3GPP、ISO等机构的出席表明中国再度成为
IPv6全球化的焦点。
全面引入IPv6任重道远
虽然目前有较多的政策利好,对于
IPv6在国内的全面推广带来较大裨益,然而不可否认,
IPv6的全面引入依然存在较多阻力,IPv4、
IPv6地址的长期共存已成业界共识,如何实现向
IPv6的平滑过渡,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共同思考。一位业界IP资深人士指出,随着网络厂商和开发者逐渐将
IPv6引入不同的平台,网络管理者逐渐确定自己所需要的
IPv6功能,向
IPv6过渡也将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预计IPv4和
IPv6将长期共存,或将永远共存。大多数过渡策略都依靠协议隧道的两路方法,即至少在最初,将
IPv6包封装在IPv4包中,然后在广泛分布的IPv4网络中传送。在过渡期中,越来越多的IP网络和设备将支持
IPv6。但即使在过渡的后期阶段,
IPv6封装仍将提供跨越,只支持IPv4的骨干网和其他坚持使用IPv4的网络的连接能力。另一路策略是双栈方法,即主机和路由器在同一网络接口上运行IPv4栈和
IPv6栈。这样,双栈节点既可以接受和发送IPv4包,也可以接受和发送
IPv6包,因而两个协议可以在同一网络中共存。
技术层面的引入仍然需要循序渐进,而国内运营商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架构的主导者,他们的引入步伐直接决定了
IPv6在中国的推进速度。目前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都陆续进行了大量的现网引入试点,如中国电信在广州等南方省市进行的多次试点,中国移动在河南地区进行的
IPv6现网试点等,从运营商的引入规划亦可看出,
IPv6的全面推广仍然需要较长的部署时间,需要稳步进行。无论如何,
IPv6产业的规模已经形成,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紧迫等利好因素将直接推动国内
IPv6的大规模部署。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