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1 10:23:38 来源:比特网
当电子表格变得流行的时候,用户不停地让IT来研发新的报告,但是IT平均要花6个月的时间来回复这样的要求。精明的企业用户开始用原始格式下载信息(或者通常是重新输入数据)到电子表格里来执行他们需要的计算并创建他们想要的报表 – 这些都在几天之内可以做完。从结果来看,企业数据被散布在多台电脑和之后的笔记本中。备份几乎从来没有做过,安全问题也是被回避的。数据被曝光迫使CIO们实施严格的安全规则和备份程序,甚至要给笔记本加密来保护企业的资产和有价值的信息。
看起来我们还没有从中得到教训,因为我们现在还处在一模一样的情势中。这次的工具不叫Excel,但是叫云计算。关于安全、保护、规则等等的问题再一次冒了出来。我们年轻一代的雇员都有丰富的电脑知识,并且没有问题使用信用卡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IT能以多快的速度响应?
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呢?是IT对业务做出响应的速度。业务需要的是服务被提交,而IT关注在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蓝图的维护上。这个蓝图越来越复杂,很难难以适应变化的需求并且需要非常繁琐的管理。
过去的五年中,服务的概念以面向服务的架构被研发出来。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服务这个词指的是一组可以为不同目的被重复使用的相关软件功能,并且连同可以控制其使用的政策。而非有一个以软件包形式提供的一大组紧密整合的功能,服务的理念指的是一小组功能可以通过相关的数据源被快速的使用、改变和适应。通过虚拟化、自动化和标准化IT基础设施,我们可以研发出一个让这些服务可以平稳运行同时基础设施的使用被优化的环境。
通过给这些结合加上自我配置,现在企业用户可以在指定的界限内决定他们想要使用的服务,而不需要依赖IT来设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云,不是吗?
组合管理方法
IT部门越来越多被要求使用敏捷研发的方法来提前开发适当的服务。但是在这发生之前,关键是要让IT部门了解业务需要的是哪些服务。这就是管理的用武之地。业务部门和IT部门必须坐在一起来定义哪些服务需要研发和优先级别是什么。使用组合管理的方法可以把最高级别的项目研发出来。IT按照清单逐项研发直到预算用完。如果业务部门想要更多的服务,可以发起一个关于经费的讨论。后者真正侧重的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即这个额外的服务可以为业务带来什么?是否值得花成本来开发呢?
[page] 一旦需要被提交的服务清单定义好了,便可以由IT来决定如何提交。传统看来,IT会研发每一项服务,但这是对预算和有限资源的最佳使用吗?没有现在可用的服务吗(比如SaaS类型的方法),从外部资源(公有云)来获取这些服务不是更加容易、快速和便宜吗?而不是内部研发。很明显,许多方面包括制度、安全、SLA等问题需要被解决。
如果该服务最终在内部被研发出来,就应该遵循SOA治理的原则。这些包括信息管理、政策、服务合同、生命周期管理和为重复使用提供的质量、可预见性和必要信任的互通操作。于是SOA生命周期可以和业务整合在一起来管理研发中的所有步骤,保证服务过程中从测试到成品到关闭都是根据业务需求进行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研究,标题为"专业服务和组合管理如何帮助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转型IT", Dana Gardner描述了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为了满足敏捷性和响应带来的新挑战对其IT部门进行转型所经历的路程。这也是任何一个准备变成一个有效的服务供应商的IT部门所需要经历的。
创新在有或没有IT的情况下继续
在不远的未来,IT将运营在一个传统的环境下来提交他们自己研发的服务(在私有云或公有云下运行),并且获取外部云服务。这就是惠普说的混合交付。
建立一个机构、流程和一个基础设施来解决业务在速度和敏捷性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CIO们也许想要看看服务供应商是如何管理他们的环境来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如果他们不去尽可能按照企业用户所消费的开账单,CIO们应该看看如何把自己变成一个内部服务供应商。
这其实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曾经看到IT部门成为共享服务。一些亚洲公司甚至已经迈出了一步,把IT部门转型成了一个独立的子公司,有能力为内部和外部的客户提交服务。IT与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薄弱。如果我们现在把上面所描述的提交服务的需求加进来,就有更充分的理由来走这条路了。
随着网络和移动设备所带来的丰富信息,服务创新中最大的障碍不是缺乏想法,而是公司无法以他们现在的架构方式来提交新的服务。
作为一个服务供应商,IT部门需要根据相应的需求来构造自己,一些人关注在提交服务的平台管理/运营方面(如果这个平台还是由公司所拥有,换句话说如果他们有私有云),同时另外一些人关注在服务方面。这样一个架构跟许多公司现有的主要关注技术的IT架构都不一样。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但是大多数IT部门准备好做出这样一个大的改变了吗?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