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发展IPv6技术已是当务之急

2012-09-27 11:11:07  来源:互联网

摘要:IPv6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目前我们使用的IPv4技术,最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从理论上讲,可编1600万个网络、40亿台主机。
关键词: IPv6

    IPv6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目前我们使用的IPv4技术,最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从理论上讲,可编1600万个网络、40亿台主机。其中北美占有3/4,约30亿个,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截止2010年6月IPv4地址数量达到2.5亿,落后于4.2亿网民的需求。故发展基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IPv6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全国CNGIIPv6骨干网现已覆盖22个城市,深圳作为IPv6接入主干节点城市。


    一、IPv6技术的特性


    (1)庞大的址址空间。其具有128位长的源和目标地址,长度是Ipv4的4倍。根本上解决了目前IP地址不足的技术难题。


    (2)可扩展性。IPv6通过在报头后添加扩展名,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扩展功能。


    (3)更好地支持有序发送。因为IPv6的新字段定义了如何识别和处理信息流,使得其能够通过技术路径对复杂信息进行特别处理。


    (4)安全性。IPv6提供了认证和加密两种信息安全机制,大大增强了网络安全性。


    (5)新报头格式。把不重要的字段和扩展名后移到IPv6后面的扩展报头中,使包头能够被路由器快捷处理。


    二、IPv6在我国现状分析


    (1)IPv6助力大运会。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我国率先应用IPv6的技术,为上海的世博会提供宽带的接入,如官网的镜像、高清的IPTV、彩色e家等互联网应用。同时,在2011年的大运会上,也使用了一些新型的应用。大运会信息系统由运动会IT系统、赛事成绩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运行保障与支持系统四大部分组成,全部获得了IPv6网络环境支撑。目前,我国正在建设覆盖全市的下一代IPv6城域网、IPv6无线网两大网络平台,以IPv6、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为基础,建设无线宽带视频监控、门户网站等IPv6框架下的应用系统,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展现新城市的魅力。 深圳试点成功后,有望在全国推广建设和大规模应用。

[page]    (2)家庭业务。IPv6具备海量地址,允许海量终端接入,业务可实现永久在线,这就有利于开展家庭网络、网络家电、数字家庭、智能家居等业务。互联网在全球普及之后“家庭网络”的概念开始出现,但是IPv4地址的稀缺,导致无法为所有信息家电分配惟一的IPv4地址,只能利用诸如NAT、私有地址空间等技术来绕过这一限制。网络家电是IPv6下一代网络的重要应用之一。所谓网络家电,指通过个人电脑、PDA等信息设备可对连接在家庭网络中的空调、电饭煲、微波炉、冰箱、电视、音响和照明设备等家用电器进行远距离遥控。为了推行网络家电标准,众多家电厂商正在开发面向IPv6的多种网络家电产品,并进行多项网络家电的IPv6实验。目前较流行的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电脑娱乐中心、网络电话、网络家电、信息家电以及智能家居等,都是数字家庭的体现。


    (3)物联网。物联网要通过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作为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凭借着丰富的地址资源以及支持动态路由机制等优势,能够满足物联网对通信网络在地址、网络自组织以及扩展性等诸多方面的要求。


    (4)电力数据网应用。除了以上三个市场上较常见的业务外,各个电力公司建设的电力综合数据网和电力调度数据网,无论是IP地址容量还是可管理性,采用私有IP地址的方式将不能充分满足电力公司的飞速发展,IPv6的使用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各个电力公司对IPv6越来越多地关注,电力公司逐渐完善IPv6的VPN部署,顺利继承之前IPv4 VPN的规划构建和网络部署。


    三、促进我国IPv6应用的应对策略


    (1)IPv6产业链未形成。由于我国从事IPv6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规模比较局限,缺乏市场的标准化,且未形成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作用,难以与国外的大型企业竞争。


    (2)创新性与实用性方面存在欠缺。我国IPv6发展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技术的重复性较多而创新性不足。我国今后在IPv6的应用和推广中,需要从政府到企业、官方到民间达成共识,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这当中需要政府制定本产业的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并充分利用我国较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网络,以此为平台来提升、加快、优化我国IPv6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