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2 15:49:29 来源:CIO时代网 华西都市报
很多中国人知道SK集团,几乎都是从叫“SK状元榜”的电视节目开始的。SK是谁?它被认为是正与三星竞争“韩国第一企业”的公司。它也是韩国国家石油化工和移动通信行业的别称,但SK在这两个行业的韩国市场基本上已经达到巅峰。在SK的新战略中,中国是绝对的关键词。1991年,SK在北京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办事处,成为韩国首家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企业。目前,SK在中国员工超过1万人,业务区域遍布全国约40个地区。
近年来,SK在中国大力推动本土化战略。经过2013年1月1日的组织重组,中国高管在管理层中的比例超过了70%。如今,SK集团在中国的战略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一个“中国的SK集团”。未来,SK在中国计划每年投资1亿美元以上,而且实现的赢利全部再投入,10年之后成为一个约140亿元的企业。“SK要做中国人喜爱的企业,对中国社会能做出贡献的企业,SK将继续与中国携手,共同发展、共享幸福。”SK中国董事长、总裁孙子强说。
财富基因
4G,手机打败电脑
SK人这样描述4G时代手机:手机真正超越电脑,成为一个移动智能终端,在手机上更便利地完成在电脑上所能做的任何事情。过去一年,韩国SK恐怕只有两条新闻,略微引起了中国市民的兴趣:一是2012年初,SK集团成功收购世界第二大内存芯片公司——海力士半导体,新组建的SK海力士,成为全球半导体厂商20强之一;二是SK集团会长崔泰源再陷财务丑闻。在外界看来,这个成立60周年的企业,未来发展之路似乎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今年初,正当中国市民为4G惊喜的时候,SK旗下的SK电讯已宣称,今年底,他们的LTE用户将达60%。
急速扩张4G用户一年翻10倍
3月8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SK集团总部。向副总裁林寿吉询问韩国4G网络实现的情况时,他的答复是:因为地域关系,韩国人口比较密集,使得LTE技术短时间就得到广泛应用。相对于去年SK电讯在4G领域的表现而言,这样的回答显得太过谦虚。2011年7月,SK电讯将LTE技术投入商用,2011年末,SK电讯还只有63万LTE用户。
而去年末,LTE用户已突破了700万,占其移动用户总数的26%,比2011年11月的用户数增长了10倍。随着LTE用户的猛增,SK电讯也一跃成为世界三大LTE运营商之一。2012年7月,SK电讯又推出了全球首个商用多载波LTE网络,将原有的LTE静态传输速率提升了一倍。事实上,除了一再推进新技术带来的急速体验外,SK正在通过4G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来提升新技术推广的速度。
[page] 产业链推广改变的不仅是网速
走在首尔任何一个手机卖场或商铺,都可以看到LTE的字样。自去年以来,三星、LG等手机制造商推出的几乎所有新机都以支持LTE网络为重点噱头。多位手机卖场的工作人员证实,是否支持LTE网络已经成为当地消费者购买手机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今年初,韩国智能手机用户已达78.5%。
而韩国《亚洲经济》则报道称,据统计韩国的LTE用户已占全球LTE用户的三成,日均开户数达4万名。通过与智能手机制造商的紧密合作,SK电讯正在借用广大的手机零售网络,更快地推广4G。为抢占更多的LTE用户,SK电讯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补贴,甚至因此在今年初遭到了巨额罚单。
在韩国留学3年的中国学生洪巍说,运营商们高额的手机补贴,加上小额首付分期付款的促销方式,让她这样的年轻人轻易地加入4G用户的行列。最近一年,她的所有朋友都已经将手机换为了支持LTE网络的手机。成为LTE用户之后,这一年洪巍的生活已经被高速网络逐渐改变。“我每天会有数小时耗费在手机上,不仅仅是打电话、听音乐、玩游戏,而且可以通过手机处理我在律师事务所的兼职事务,以及完成大部分的网购交易。”近期监测统计中,韩国4G用户月流量达到了1.8G以上。
痴迷新技术“我们的期待是中国”
而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4G用户猛增,但SK电讯的利润还有小幅下降,这与在基础设施和新技术开发上的巨额投入有直接关系。为何SK如此痴迷4G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在与SK集团高层的会面中,记者得到了部分答案。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尽管SK集团的高层已经深悉,中国的运营商正在与美国公司合作开发4G网络的情况,但仍表达出了进军中国4G网络市场的强烈愿望。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在4G技术的开发和商用上,仍占据着领先地位。如果能通过技术转移甚至是共享进入中国的4G市场,将使他们的新技术实现更为巨大的效益。
世界500强名片
SK集团(第65位)韩国代表性企业之一,2012年,在全球500强企业排名中SK位居第65位,是韩国三大企业集团之一,主要以能源化工、信息通信为主力产业。目前,SK及其附属机构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50多个办事处和子公司,涉及到能源、化学、电信、物流、流通、建设、金融、服务等诸多领域。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