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移动互联网更像快速时尚消费品

2013-04-28 10:51:41  来源:互联网

摘要:移动互联网中游戏是热门应用。象《Draw Something》几乎一夜之间就冒出来,成为玩家都在谈论分享的游戏。但用户玩游戏的新鲜劲一过,就不再有人玩了你说......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一、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行为符合强化版的长尾理论


    1.  流量集中度


    我们当时引入一个词语“流量集中度”:用户登录单个业务产生的流量占该用户总流量比例,该指标反映单个业务对客户的吸引力。


    我们当时研究了3类客户群:


    ①  所有的样本用户:70%样本用户的首个业务的流量集中度达到80%;


    ② 剔除轻度用户:由于轻度用户是偶发用户,并不代表经常活跃使用的老用户的行为特征,因此剔除轻度用户后的结果:


    ·  有58%的样本用户的首个业务的流量集中度超过80%;


    ·  有88.3%的样本用户的前2个业务的流量集中度超过80%


    ③不限流量包月用户:这类用户没有使用流量超标的后顾之忧,反映客户使用的真实偏好:


    ·  有62.8%的样本用户的首个业务集中的流量集中度达到80%;


    · 有86.7%的样本用户的前2个业务的流量集中度达到83%; 当时我们就得出一个主要结论:使用手机上网用户一般也只使用1~2个业务,网站流量集中度高。


    我马上拿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做了个验证,还是很符合这一结论的。


    我的第一选择是看电子书。上下班路上时间很长,一个星期上下能看完一本书;其次是UCweb,主要是看看新浪新闻,这样到办公室后就不必再看新闻了。 放在2012年看,因为应用繁荣了,客户使用应用数量多了,但一个客户经常用的应用也就两三个。
 

    2.  业务集中度


    当时分析用户使用最多的业务是QQ、彩信和移动梦网,三者之和超过总体的65%。之后是3G和新浪网等。 如果放在现在重新去做这一研究,我相信QQ、微博、新闻资讯和手机阅读会成为现在上网的主流应用。而剩下的就属于长尾尾部的应用,只能喝汤了。 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分布符合加强版的长尾理论——“头部很窄,尾部很长”,赢者通吃也符合马太效应。


    二、 “赢者通吃”说明移动互联网实质上是争夺客户的碎片时间。


    这些碎片时间包括上班路上、吃饭聊天、等待某一事情的片刻时间。移动互联网从本质上来说是争夺客户碎片时间。它有两种方式:


    1、打发时间:客户需要上网或者娱乐来打发这一时间,时间到了,即停止。这在娱乐化时代的今天表现特别明显。


    2、节省时间:上网来办理某一事情,比如搜索、地图等工具箱的应用。客户登陆地图,查询到目的地就走了。客户停留时间非常短,你要在客户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商业利益,就很难。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分类。上帝很公平地给所有人都是一天24小时,关键是看你对时间怎么用。对于忙人来说,微博是在工作间歇的碎片时间上去看一眼。而对于闲人来说,就是把一整段时间切成n个碎片时间,每天都泡在微博上啦!


    2005年在给移动集团做手机游戏发展规划咨询课题时,我们就提出来手机游戏的发展思路是:“上手能玩,随手能扔”。就是把客户的垃圾碎片时间能通过游戏的娱乐方式打发了。而手机上网的竞争对手则是客户原有打发时间的习惯,即所有替代消磨时间方式,比如看书、聊天、打游戏、看风景、发呆…… 由于客户的碎片时间是固定的,而习惯的培育和形成需要时间,而竞争对手又是如此之多,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要想在客户短暂的停留时间内有效抓住用户,实现商业盈利就难之又难!


[page]    三、移动互联网更像快速时尚消费品


    移动互联网中游戏是热门应用。象《Draw Something》几乎一夜之间就冒出来,成为玩家都在谈论分享的游戏。但用户玩游戏的新鲜劲一过,就不再有人玩了你说,这家公司是否还能再生产出第二个同样流行的快速时尚消费品吗?很难说。


    《愤怒的小鸟》依靠线上产品制造品牌影响力,而通过线下的周边产品盈利,则算是做得极其优秀的产品了。


    用户的碎片时间相对是固定的,大家都在拼命求着客户用自己,这时候就两种结果,要不,就做得非常成功;成为“各领风骚数月”,要不就成沉默的大多数。这时候移动互联网更像快速时尚消费品,开发一个客户端软件不难,但能不能成为时尚,就看你市场运作能力了。


    这一点跟传统的书籍出版一样,只要你交钱出本书是很容易的,但要形成流行畅销书极不容易,尤其是成为历史的经典就更难。


    四、移动互联网需要是“产品带产品,用户带用户”的运营机制


    由于单个产品面临营销推广难题,我当时就明白过来,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单靠一个产品或者卖点,可以作为市场切入点,但不足以抵御互联网大佬从互联网切入的竞争。因为互联网大佬拥有内容、资金和团队等资源优势,从他们擅长的角度切入移动互联网是很轻松的事情。移动互联网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增加客户体验的一个延伸。而对于新兴创业企业来说,自己的产品就彻底就被废掉了。 而要摆脱这一点,就是要建立“产品带产品,用户带用户”的运营机制。 “产品带产品”就是说要打组合拳。当客户在使用你的业务过程时,通过产品设计和整合,能方便地带动其他产品的传播和活跃。比如139社区、飞信能跟手机邮箱整合起来,当客户在用139社区或者飞信时,能有消息提示客户有1封邮件,客户可能很方便地点击链接就到了手机邮箱,这样就带动用户的活跃。 我们看奇虎360布局移动互联网,围绕着抢用户,一口气就推出包括360手机卫士、360手机桌面、360浏览器、360手机助手、360安全通讯录、360云盘等十余款产品。这些产品形成一整套组合拳,单个创业型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推个通讯录,推个云存储,就很难与之竞争。而雷军的小米铁人三项战略就是软件(MIUI操作系统、米聊、米人浏览器等应用软件)+ 硬件(小米手机)+ 互联网服务平台(应用软件管理平台),形成竞争的组合拳。 用户带用户,是说需要通过社交网络等新的人际传播关系形成用户之间的产品口碑传播。


    我在做课题时还没新浪微博,SNS将客户需要主动登陆的信息资讯变成以客户为中心,基于人际关系的push型架构,加快了信息流的速度。因此,移动互联网产品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产品分享机制,需要借助于微博等SNS社交型开放平台实现产品在用户之间的分享传播。


    刚被收购的Instagram 就在移动端融入了很多社会化元素,包括好友关系的建立、回复、分享和收藏等,这些功能的存在加快了应用的自传播速度。


    五、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在于跟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结合


    在智能机普及之前,开发一款手机应用需要很多的投入,不仅仅需要考虑网络架构,还要考虑终端的适配性。以前象开发一款移动百宝箱产品,需要测试在不同终端平台上的适配效果。因此,移动应用的开发具有很高门槛。巨额的投入跟有限的产出就不匹配。 但云计算发展起来之后,传统的应用开发门槛就会大大简化。云端能力可以租用云计算公司,而瘦客户端则依赖于开发者。开发者不需要考虑太多网络架构和计算的东西,对客户需求和体验的把握能力就会成为重点。由于开发成本低,跟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并提升传统行业的难度就降低了。进入一些细分市场应用,这将会是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从另一个角度看,门槛低了之后,自然竞争会激烈了。同样的一个idea,其他人就会跟进抄袭,凭借渠道分销能力,很快就会扩张并超过市场创新者。这是创新者的困境。


    你看看以前的移动梦网和现在的苹果app store就知道了,最后变成盗版者和刷卡者的天堂了。 06年曾经给移动集团做移动梦网SP的整治,提出移动梦网分层分级管理,核心思路是要从客户体验角度搭建精品层。要把客户喜欢的大众精品业务筛选出来,即把长尾头部应用推荐给用户。


    现在回过头去反思,就觉得思路是没错的,但是人为的评优很难。一方面,应用的好坏,不同的客户群偏好是不一样的,小众产品在一部分用户眼里就是优质产品,反而容易前向收费;另一方面,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精品层就会演变成为权力寻租的手段。顺便说一下,证监会对上市审核制其实跟这个道理是一样,人为地去评优不太靠谱,该是市场的就该还给市场去筛选。


    我们看看现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太多的app store;满眼都是浏览器、签到和手机阅读云存储,都在争夺客户的垃圾碎片时间。想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看到这波移动互联网热潮过后,将是泡沫的崩溃。对于绝大部分的应用来说,你很难通过扩大客户群规模来直接盈利。如果运气好,被人家收购套现成功,而运气不好的,就只能关门了。前一段时间接触过一做手机国代的公司,号称要全面向移动互联网转型,一口气投资了应用商店、浏览器和手机阅读,就差投资云计算了,但悲惨的是几乎就没啥任何收入了。移动互联网成为吞噬利润的黑洞了。 跟小区的商铺一样,如果满眼都是房地产中介在炒高房价,那距离房地产泡沫崩溃一定就不远了。等到小区底商都是围绕社区居民的日常起居开的小超市、美发店和水果店等,那房地产就已经回归理性了。 我相信未来移动互联网应用会很繁荣,但市场机会更多的是在于跟传统行业结合,并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单个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很难存活,这个泡泡该崩溃了!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