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IT监理能否走出迷雾?

2013-05-16 15:51:36  来源:互联网

摘要:IT监理能否走出迷雾,成为用户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辅助力量?电子政务给了监理公司们一个机会,虽然现在还有很多问题,但是他们有了环境和土壤去成长,去壮大。
关键词: IT监理 电子政务

    业务应用系统监理介入难


    监理亦分三六九等、网络工程监理与业务应用系统监理之别。一般而言,监理都是从网络基础搭建等偏硬的层面开始介入工程,而真正见“功力”的监理却体现在业务应用系统层面。因为应用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不仅是最难的而且是变化最多的。


    “监理的机制介入企业应用系统难的原因是企业用户的需求专业性强。”北大青鸟综合系统集成事业部副总经理张珑对此提出了他独到的理解:“监理只要能够把握用户的需求,总能找到相应的办法切入企业业务应用系统。”作为业主代表的原北京市信息中心主任华平澜也认为:“需求提得是否合理,是不是高水平很重要。因为在信息系统建设中,没有高水平的需求,就没有高水平的理论。”


    而中咨国际的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张溪则认为业务应用系统需求复杂,相关技术变化快,很难用具体的规范对应用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细致的规定。但系统集成这一块业务主要是硬件平台的搭建,它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相应的规范进行清晰的界定,所以监理介入网络基础平台系统相对容易一些。


    肯思捷副所长白利强在说到公司企业监理市场的开拓时也提到:在企业监理市场,肯思捷在网络构建层面介入得多一些,而在业务应用层面应用得较少。白利强坦承,公司在企业监理市场的经验相对薄弱一些,但也在做一些尝试。监理的作用在于规避风险,像企业的ERP系统动辄几千万的投资,其中的风险就很大,监理的介入也非常必要。


    白利强认为今后监理的主流监理业务还是集中在业务应用系统,这一特点已在电子政务领域显山露水,企业监理市场自然也不例外。


    而中咨国际的张溪则认为,监理的核心价值恰恰体现在业务应用系统的监理上,如果仅仅将监理停留在网络构建层面上,那监理行业的前景令人堪忧。


    热了政府,冷了企业


    “目前监理主要的用户还局限于政府部门,企业对监理的重要性认识得不够!”肯思捷副所长白利强在一次监理行业研讨会上指出这一现状。 业内人士分析,监理之所以在政府和行业比较热,是由政府和行业的特点及其需求造成的。原因之一,政府讲究规范,它希望每一个项目做完后都有一个交待。而监理恰恰满足了它这个需求,因为监理有详细的文档管理,有详细的数字记载。几百万、几千万的项目,每一笔费用都写得一清二楚。


    原因之二,政府让监理介入信息化项目事实上也是责任分流的一种方法。


    原因之三,政府确实感受到监理给他们带来了甜头,并取得了效益。保证了项目的顺畅运行和工程按质按量完成。


    另一点是政府本身信息化力量相对薄弱, 缺乏项目管理的经验,不具备监理整个工程的能力。


    再加之电子政务正蓬勃开展,并乘上“北京市政府投资200万以上的计算机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监理”的政策东风,政府行业的监理自然就顺风顺水地发展起来。


[page]    那企业市场为什么反应相对平淡呢?“多半原因是因为企业对监理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肯思捷咨询监理部经理赵尔忠这么认为。广本信息中心的张京生对监理的反映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赵尔忠的观点:“监理?我们又不是做地铁工程的,干嘛要请监理。国内有做信息工程监理的?没听说过”。中青旅信息中心的郭小东也对监理持保留态度:“请监理?可能不会,因为我们的信息化项目不大,就几十万,我们有自己的信息中心,自已就能监理。再说请监理还得另花钱!”看来监理市场要想拓展,普及企业用户对监理的认识是一个当务之急。


    另有业内专家指出企业监理市场的受阻与信息化外包在国内市场的不成熟息息相关。在《每周电脑报》组织的每年一次的TOP100大会上,长虹、辽电、武钢的信息主管都表示对外包持谨慎态度。他们并不怀疑承建方的技术实力,但是对企业业务缺乏了解却是其致命的硬伤。而监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吸附在外包基础之上,外包市场拓展受到阻碍,监理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


    但无论是北大青鸟、中咨国际还是肯思捷都看好企业监理这个市场,因为信息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专业化分工也是大势所趋。很多专业化的服务不是企业的信息中心能做得了的。所以尽管企业监理市场的开拓道路并不平坦,但它的锦锈前程还是让监理公司们加速了“掘金”的准备工作。


    被质疑的第三方角色


    “监理最大的误区在于人们对总是认为监理是与业主签的合同,拿的是业主的钱,那么监理公司就必须完全站在业主的立场上处理问题。而事实上监理最大的原则就是要客观公正。”在谈到监理存在的误区时,肯思捷的白利强和北大青鸟的张珑取得共识。


    白利强强调:监理受甲方委托来监督乙方,为甲方把好质量关,在控制预算的情况下,按质按量的完成任务。同时在系统集成商这边,用户也往往顾及不到实施方的一些客观困难,对系统集成这样高科技综合工程的复杂性考虑不够,在工程进度上往往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时,监理这样一个第三方机构也能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协调双方的矛盾。


    尽管监理的代表们强调自身的价值在于客观公正,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乙方对此却并不买帐。他就近拿起《北京地方标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指出该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有三家,一家是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另外两家是监理公司。而参与起草的单位也绝大多数是监理公司。既然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代表的是甲方和监理方的利益,那么想做到真正公平公正就不像说的那么简单了。


    另外,从该规范的资料性附录表单上可以看出这一规范主要是监理方对承建方的一种约束,而对甲方的行为约束在其中并没有得到体现。这至少表明,该规范在制定时没有太多地站在乙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肯思捷咨询监理部经理赵尔忠承认该规范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因为就一个信息化项目而言,其实施主体是乙方,规范所面对的对象当然也主要是乙方,因此《规范》中约束乙方行为的条款多一些也是情理中的事。


    那位乙方认为另一个不公正的表现是即使一个项目阶段性工程完工,监理验收评审合格,甲方也可以拒绝付款。他认为一个全面公正的规范应该对甲方的这种行为进行约束。


    中咨国际的张溪承认项目工程阶段性验收合格后,甲方是否付款与甲方当事人的素质和单位性质有关。一个工程项目阶段性验收后,监理评估合格,甲方就应该给钱,但实际上在IT监理中能真正这样做的甲方并不多。


    乙方认为即使监理这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他所能做的工作就是通知甲方“应该给钱了”,仅此而已,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记者还采访了一位IT监理界的资深人士,他所在的公司是该规范的起草单位之一,而他则是该公司监理业务主要负责人,他说他并没有参与这一规范的起草工作,取而代之的是该公司另一名没有IT监理经验的人。他认为该规范的确有它不完善的地方。如果将该规范与国家建筑监理规范对照一下,就会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大改动。但他还是肯定该规范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至少它规定了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道德所在。有了它至少整个监理的模式能说得清楚。有了一个试用的版本,发现问题再修改。一切事物都得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谁来监督监理?


    “极权产生腐败”——监理机制应运而生在于杜绝承建方的“暗箱操作”,但谁也没有把握监理不会与承建方“互通有无”、“暗结连理”!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假设不是没有依据。美国安达信的破产至今让投资者与股民们刻骨铭心。他们的心血、金钱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在他们心中坍塌的不是几个世界级的公司,而是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信心。


    而监理同为第三方机构与会计事务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广本信息中心张京生认为监理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性,很现实地说企业是万事“钱”当头。如果乙方给的钱多,监理与承建方串通一气是想得到的事。张京生的观点也许并不普及,但却现实地存在着。如何给业主以信心,是监理商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page]    监理监督承建方,谁来监督监理?肯思捷副所长白利强显然没有考虑得那么深,他认为IT监理市场在国内刚刚起步,随着市场的成熟,监理机制的完善是水到渠成的事。市场本身会将一个行业进行规范。


    而北大青鸟的张珑则将这个问题回归到道德范畴。“职业道德其实是个值钱的东西”,中咨国际的张溪认为,“信誉是一种无价的无形资产,企业为追求利润和市场将会强化自已的职业道德。但目前中国的IT监理缺乏一个权威的社会机构对监理进行信誉等级的评估。社会应当根据一个监理机构从业时间的长短、项目的内容、业绩进行绩效评估而评出相应的信誉等级,以给业主一个可供参考的决策标准,国外的金融行业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


    “事实上,政府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肯思捷赵尔忠强调:“如北京颁布的行业规范中对监理的资质认证有严格的规定,监理不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其门槛本身很高就是一个保证。另外,规范中还规定一年一资复审的制度,随时可以剔除监理行业的败类。”


    尴尬的生存环境


    问起监理的难处,在监理行业浸润多年的赵尔忠苦笑着摇摇头。 毕竟IT监理与建筑监理不同,它本身的行业特点恰恰是它的难处所在。而监理的“身份”又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甲乙双方的协调上具有法律的强制效应,这时候监理只有呼唤理解万岁了!


    监理在介入工程之初,就受到甲乙双方对监理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解。甲方认为你拿了我的钱,理所当然地要站在我的立场上说话做事,而不会客观地考虑监理事实上是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机构。而乙方呢,多了一个管事的婆婆,自然对监理就会有抵触情绪。理由很简单,比如一个5000万的工程,假如没有监理方,这5000万全都落了承建方的腰包,承建方做什么也没人管,运作余地也很大。比如有些东西可以偷工减料,再比如合同里面写得含糊一点,质量也没人把关,差不多的能过关就行了。


    “但我想他们最终还是会接受我们。”中咨国际张溪充满信心地说:“因为乙方会发现他跟甲方签的合同额虽然很大,但有的时候他拿不到钱。可能项目完工后,甲方会说这不行,那不行,双方就扯不清了。而监理可以对乙方已完成的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估,评审合格后就可以拿钱了,这也是对收入方的一个保障。原来签的可能是5000万的合同,监理介入后,可能只拿到4500万,但这是实实在在的4500万。而没有监理的5000万可能扯了好几年都拿不到钱。”


    监理的另一个难处是面对合同中没有明文规定的分歧如何处理。众所周知,监理行事的原则和依据一是与信息化工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该行业的规范,二就是合同,这种合同包括了甲乙双方的合同以及业主与监理之间的合同。前者规范了监理的内容,后者规范了监理的权限。


    但IT监理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所涉及的领域宽广,业主的需求也复杂,IT技术更新极快。因此监理们不得不面临一个难题,对于没有合同约束的工作,监理该如何协调?


    “你说的这种情况不是特例,而是非常普遍存在。”中咨国际的张溪提到这一点时深有感触:“打个简单的比方,开始甲乙双方签定搭建审批系统信息化工程时,并没有考虑到打印功能。后来甲方考虑到业务需求要加上打印模块。乙方往往不愿意加,因为当时谈合同时没有这一项,乙方没有义务加。这样扯皮的事就出来了,合同里面白纸黑字,的确没有写明要加这个模块,但IT信息系统非常庞大和复杂,需求变化得也快,业主不可能将未来所可能产生的需求都想到,合同自然也就不可能写得那么细。这时候监理就要将三方汇总到一起沟通和协调。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考虑两点:一是整个工程的费用,一是项目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只要承建方肯把项目做好,都会做一定的让步。因为他也明白,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如果什么都一是一,二是二的算得特别清楚,那这个项目也就别做了,干耗着吧!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一个办法,三方在一起相互沟通,充分理解,达成共识。”


    无论是中咨国际,肯思捷还是北大青鸟在与记者沟通的时候,都强调在一个相关的法制法规还不完善的监理行业,碰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将三方汇合在一起,相互沟通和充分交流。


    “假如沟通和交流解决不了问题呢?”“那就只有两条路:诉讼和仲裁。”中咨国际的张溪如是说,但旋即他话锋一转:“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过这么多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问题。但基本上没有闹到诉讼和仲裁这个地步,我们通过沟通和协调都能基本上解决。因为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想把工程做好。而且引入监理后,在业主、监理、承建方之间会形成一种凝聚力,让大家的劲往一处使。在一个相关法制法规还不完善的监理行业,理解万岁!”


    IT监理能否走出迷雾,成为用户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辅助力量?电子政务给了监理公司们一个机会,虽然现在还有很多问题,但是他们有了环境和土壤去成长,去壮大。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