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小米国内销量超越苹果 值得关注

2013-08-14 13:54:52  来源:互联网

摘要:第三方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机市场份额数据显示,三星手机第二季度出货量1550万台,位居第一;苹果手机本季度出货量430万台,位居第八,低于小米的440万台。
关键词: 小米 苹果

    前几天看到一组国外调研机构的数据,小米在中国的出货量首次超过苹果。我觉得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信号。


    第三方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机市场份额数据显示,三星手机第二季度出货量1550万台,位居第一;苹果手机本季度出货量430万台,位居第八,低于小米的440万台。

\

    这意味着,在中国未来一个小米的Android流量渠道,就有可能超过曾经强大的苹果iOS渠道,这对于移动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是值得注意的趋势。


    问了下小米的朋友,MIUI整个业务线月收入约在2000万左右(其中包括游戏联运)——这个收入水平目前比苹果App Store中国区收入尚有一定差距。


    201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区的收入占苹果AppStore总收入3%左右(2012年初数据,可能到今年会略有变化),而2013年一季度苹果App Store全球的收入是16亿美元,如果照此推算,中国区App Store一个月的收入应该不超过2000万美元。


    但是考虑到苹果出货的放缓,小米出货量的快速增长,未来双方的差距可能越来越小。


    出货量近1500万部的小米手机,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笔规模不小的的移动互联网流量,众多游戏公司的朋友都反映,小米的游戏平台用户质量很高,因此小米现在据说已经是国内排名前5的Android游戏联运平台。


    不久前和某运营商的朋友交流时发现,他们销售的iPhone今年的销量比较糟糕,运营商的朋友解释称,现在iPhone在消费者那边有些疲态了。例如许多用户换了三星的大屏幕手机之后,就很难再习惯iPhone的小屏幕了。


    之前我写过《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一书,曾经去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深圳、苏州、长沙等地走访过iPhone的整条供应链,每部iPhone手机的成本,也就在1000多块人民币,但是在国内售价高达4000、5000人民币。也就是说,iPhone尚有极大的降价空间。但由于苹果的品牌效益很强,iPhone能够这么多年一直撑住这个高价,已经很不容易。


    未来一个较大的变数是,苹果的iPhone开始大幅降价或者变相降价(例如推出廉价版iPhone)。由于苹果手上握有极大的降价空间,因此可以预计的是,只要苹果开始降价或者变相降价,将iPhone的售价拉到3000块钱左右,那么现在的中高端手机市场将受到很大冲击。例如HTC、摩托罗拉这样的品牌可能受到比较严重的冲击。(这个事情已经在Pad市场上发生过一次了,iPad Mini的发售大大冲击了平板市场)


    目前苹果仍然是一家主要依靠硬件销售的公司,我们翻看苹果财报,App Store的收入占苹果总营收的比重不到10%。所以尽管苹果手上有App Store、苹果地图、Siri、Passbook、GameCenter、iCloud等优质互联网业务,但是看起来硬件和互联网两种思路还是有些不同的。


    举例而言,亚马逊模式是完全的互联网思维,也就是说硬件低价甚至亏本销售是为了互联网业务服务的,而苹果模式则夹杂了硬件和互联网两种思路,硬件的成分更大一些。


    但是,一旦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营收开始大幅放量,小米这样的厂商可能会在降价上比苹果更为彻底,尤其是在2000块钱以下的中低端市场。


    我们以目前最赚钱的手机游戏为例,去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的规模为50亿人民币左右,其中智能手机游戏占比仅为10亿,而今年预计手机游戏规模会达到100亿,其中智能机游戏占60亿,明年如果顺利的话很可能冲到200亿。而移动电子商务的交易额也在快速成长。


    那么未来中国的手机市场很可能会加速出现亚马逊这样的搅局者,即以极端低价销售硬件以换取移动互联网入口。小米开始发售低价的红米手机,就是这样一种信号。小米之外,OPPO、青橙等厂商也在开始模仿,建立自己的移动流量分发渠道。


    单个国内手机厂商的移动互联网流量,在国内超越苹果,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国内移动互联网的从业者,应该着手去抢那些手机出货量较大、但是还没有有意识地像小米那样去经营流量的手机厂商,例如步步高。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