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7 09:23:15 来源:雷锋网
中国将在年内开通名为“TD-LTE”的4G移动通信商用服务。中国移动等三大移动运营商到2014年将在中国全境新建55万处以上的通信基站。计划今后4~5年投资5千亿人民币以上。预计中国的LTE用户数将超过4亿。由中国主导的“TD-LTE”和日美企业等大力推广的“FDD-LTE”这两种方式的“世界标准”之争也将白热化。
中国要“大跃进”
中国政府9月份就将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公司发放4G牌照。初期先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提供服务,计划年内扩大到全国100个城市。中国的智能手机使用者超过了3亿,但目前的通信方式仍以较为落后的2G为主,尽管3G手机也在逐步普及,但中国希望投入巨资直接达到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的高速服务。
中国移动2013年将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20.7万处基站。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分别计划在明年之前建设5万、25万处基站。三家公司在今后3~4年间将累计新增100万处以上的基站。根据中国工信部等的预测,建设LTE基站所需的投资总额将达到5千亿元。
目前全球的LTE用户以日美韩为主,约有1亿人,一个相当于其4倍规模的巨大市场将在中国诞生。
中国瞄准新兴经济体
中国将以4G移动通信“TD-LTE”开始在国内提供服务为契机,积极推动这一标准向印度和中东等新兴市场国的出口。通过在巨大的中国市场上实现运营,争取成为“世界标准”,全球通信基础设施市场的主导权之争将会更加激烈。
[page] 在全球移动通信业界,被称为“LTE”的4G服务主要分为2个阵营。一个是中国主导的TD-LTE,另一个是日本NTT DoCoMo和美国AT&T等主要由日美企业推动普及的“FDD-LTE”标准。在商用服务方面FDD方式已经先行一步。FDD正逐步在美国等地成为主流,目前在全世界约1亿4G用户中,超过一半使用的是FDD手机。
TD阵营希望借助在中国开始提供服务,通过“规模优势”后来居上。日本软银、美国Clearwire公司已开始按该方式提供商用服务。印度也从今年春季开始在部分地区引进。中东和俄罗斯也将引进。随着TD方式的迅速普及,除基站和终端的采购成本下降外,该方式还有望成为新的全球通用服务。美国苹果尽管和中国阵营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已计划上市支持TD方式的新型iPhone。
通过举国推行中国版LTE,中国希望以此来掌握全球通信基础设施业务的主导权。TD方式如果能推广到全球,将有助于华为技术与中兴通信(ZTE)等中国企业的业务扩张。
但TD方式的发展前景也有隐忧。首先是与欧美的贸易摩擦问题。欧美各国怀疑华为与军方有牵连,在构建高速通信网方面出现了排斥中国企业的动向。
与此同时,对于外国企业来说,诞生在中国的巨大LTE市场也是一个重大商机。由于预计到手机替换需求将超过1千亿元,中国移动已先向日本索尼和韩国三星电子等订购了总计100万部的LTE手机。各公司正准备陆续向中国投放新机型。
虽说关于基站建设和通信网设计的设备以中国企业为主,但LTE的相关设施设备对日本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机会。NEC正通过增加相关产品等进行紧急应对。
三大运营商资金充裕
在中国通信市场上,国有企业形成了垄断体制,因此大型运营商可以实施大规模投资。中国三大运营商分享13亿人的世界最大市场,而高收益有助于带来投资余力。不过,基于国家指导进行的投资可能面临效率底下问题。
国有三大运营商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2013财年(截至2013年12月)的设备投资计划加起来达到约3500亿元。各运营商今年的预算均偏重下半财年。中国移动是占整体份额一半以上的中国最大运营商,持有1300亿元以上的现金,该公司副总裁刘爱力表示投资的大部分将投向TD—LTE领域。
在香港上市的3家公司日前发布了上半年决算,报告显示净利润加起来约合日元1.258万亿日元。而日本上市企业中利润水平位居前列的NTT DoCoMo等3家移动运营商2012财年(截至2013年3月底)的净利润总计为1.265万亿日元。由此可见,中国3家企业的半年净利润就相当日本3家企业的全年利润。通过利润的积累,中国三大运营商的手头资金非常充裕。
但是,中国移动的“2G”用户占手机入网用户数的8成。而“3G”也处于刚进入普及期的阶段。该公司首席执行官(CEO)李跃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至少在今后5年里,2G、3G和4G将同时存在,显示出继续推进重复投资的态度,但其效率存在疑问。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