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信息化工程监理的误区

2013-09-30 10:16:10  来源:互联网

摘要:目引入监理机制是为了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但由于各方对监理都可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使得项目监理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 监理项目 信息化

    监理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各类监理的标准也应实际的需要应用而生,尤其是随着国标《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 GB/T 19668.1-2005》于2005年5月1日的正式实施,也标明信息化工程监理机制已在我国全面推行。但目前仍有不少的政府部门的用户对信息化工程监理知之甚少,或者仅仅是首次接触。加上市场对监理需求的总量增长,不断有新的监理公司出现,这些公司多在软件开发或集成业务的基础上发展其监理业务,虽然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和技术积累,但对监理服务的认识仍停留在基础阶段。从整个行业来看,监理服务还有待规范和成熟。这必须要项目建设各方和监理方自身对行业认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根据近两年我参与的监理项目,接触了建设方、用户方、承建方,大多数对监理的认识都有一定的误区,具体如下:


    (1)监理方可全权负责整个项目


    电子政务项目不能由哪一方能够完成,不能要求监理全权负责需求的定论工作,项目中的用户方的参与和配合起着很大的作用,监理是从项目规范的角度,协调各方的资源,对项目的需求进行把握。


    目前北京已经在信息化工程代建制上开始了实际的尝试,相信通过代建制的探索,也将更好地界定监理方的角色范围,从而使监理方能更专注地完成“五控两管一协调”监理服务内容。


    (2)把监理方当作承建方的角色


    有些业主常常要求监理方替代承建方进行方案设计、需求调研或进行计划编制,尤其是在项目进度滞后的时候。这种职责不清的结果就是失去了独立的第三方的监督控制作用,承建方甚至逃避对项目成果的负责,发生质量问题或项目延期时,承建方可以找借口推脱责任。


    (3)要求监理工程师坐班


    有些项目是由业主方提供场地,以软件现场开发为主进行的,开发方的人员从需求调研到项目实施都在业主方现场工作。有些业主会要求监理工程师也必须天天报到,包括编码阶段。有些业主是由于人手不足,就把监理工程师当成专职打杂。这种意识来自于建筑行业所要求的“旁站”,但在软件开发项目中,这种“旁站”并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甚至还会干扰开发进度。监理公司也是需要考虑成本和计算利润的,如果投入大量的现场人员,必然会降低人员的素质要求,因此,从项目整体质量的把握来说,监理工程师坐班并不见得是合理的方式。


    (4)监理方自身的素质问题


    在软件开发项目中,由于不同项目对软件质量标准的认识和要求不同,项目规模和周期不同,对监理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何做好软件开发项目的监理始终是一个难题。拿一个项目中的最佳实践用到另一个项目时却可能完全行不通。监理方自身认识的误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监理规范和监理流程的不熟悉,实施中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经验跟着感觉走。二是不懂得平衡与权变,试图用统一的模式去应付所有的项目。


    (5)不切实际


    监理工程师从业之前一般都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有些也是从事软件开发的。从承建方的角色转变到监理方需要有一个过程,常常会不知不觉中发生偏差。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待和处理,结果会有不同。要做到独立公正,而不依赖个人的感情因素做好项目中的技术沟通和组织协调,需要监理工程师有系统分析的能力,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能过分夸大某个因素的影响。


    (6)太过分要求文档工作


    正如小型开发项目适宜采用极限编程(XP)方法一样,对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因项目而异的。这里面既有一个管理成本的问题,也有管理收益的问题。我们参与过的项目中,有些在文档方面的要求过高,导致了项目的延期。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文档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沟通,也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仅仅为了通过上级部门的评审或专家的认可。如果为了追求十全十美的文档而忽略了其他更关键的问题,反倒得不偿失。有的监理方为了强调监理的作用,对文档的要求很高,严格把关,殊不知物极必反,过度要求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项目引入监理机制是为了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但由于各方对监理都可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使得项目监理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反倒有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监理认识的误区也是项目的一个重要风险。


    项目具有唯一性,每个项目在开始阶段都免不了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振荡,各方经过逐步磨合走向合作配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应从项目启动阶段开始,建议监理方可以给业主方和承建方灌输相应的监理知识,同时,对涉及项目各方的流程进行明确,并由各方达成一致意见。通过采取各种事前控制的手段,尽量缩短磨合期,消除认识误区,使项目各方更快地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共同完成项目的建设。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henjia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