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中国移动将面临“请君入瓮”式的行业监管

2013-10-15 09:46:27  来源:虎嗅网

摘要:《政》文说“2013年,来自政策层面的多项措施,几乎同时出现,并开始对中国移动形成利益挤压:携号转网、OTT收费难以成立、移动通信业务转售、乃至网间结算向不对称转”。
关键词: 中国移动

    今日,一篇来自财经国家周刊的文章《政策枷锁下的中国移动》(以下简称《政》文)引起了笔者的深度兴趣:不只是因为其耸人的标题,更是因为在看似冗长的文章中所透露出的有关行业管制当局在未来几年的管制政策的走向。


    由于这篇文如此之长,我估计在碎片化阅读的今天,恐怕除了几个业内人士,恐怕很少有人有耐心能够仔细的逐字读完,不过我是耐心的逐字读完的人之一,所以,我想从个人的角度对这篇文章所透露的信息做一个个人式的解读。

\

    1、未来中国移动的行业监管政策环境持续堪忧


    如《政》文所言,尽管信息消费和宽带中国战略已经被列为国策,但是拥有最大的用户规模的中国移动则可能与此无缘,从手机实名制、携号转网、宽带牌照、移动转售业务、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乃至传言中的网间结算政策调整,无一不以有效抑制中国移动为政策设计的出发点,直接或者间接的。


    而目前,从整个外部环境来看,还没有看到能够短期内改变这种局面的因素的出现的可能。所以《政》文的言外之意是:未来中国移动的行业监管政策环境持续堪忧。


    《政》文说“2013年,来自政策层面的多项措施,几乎同时出现,并开始对中国移动形成利益挤压:携号转网、OTT收费难以成立、移动通信业务转售、乃至网间结算向不对称转”。


    如何破局,恐怕要考验中国移动和有关各方的智慧。


    2、网间结算是一个请君入瓮的局,“势必在过”


    根据《政》文所述,网间结算的方案是三个待选方案,分别为:0.06元/分钟对0.03元/分钟、0.06元/分钟对0.04元/分钟、0.05元/分钟对0.03元/分钟。


    如果真如所言,其实从方案的设计上由于不调整已经作为政策选项被排除在外了,所以,无论怎么选,影响的后果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后果大和小的问题。


    而从《政》文所公布的讨论会与会官员与专家学者的名单为真,那么其所述的经历和背景,不能不令公众怀疑这是一个做好的局。“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此次方案看上去已‘势在必过’。”


    3、中国的行业管制政策与商业无关、也与世界的趋势绝缘


    《政》文引用一位商业法专家观点认为违背基本商业公平和WTO规则,甚至童言无忌的之处可以诉讼,只能说不懂“国情”。


    《政》文述及,“2009年,美国、法国、德国均进行重大调整,开始施行基于成本的对等结算”,中国原信产部也曾经以信产部令的方式明确要基于成本结算。


    但是时至今日,却选择基于资费的,且是不对等的网间结算,除了感慨中国在在创造新的历史之外,恐怕我们只能说欧美们或许在开历史的倒车。


    4、懒人救济原则的适用性


    《政》文引述一位教授的话,“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是应该的,但是应该是以增强其盈利能力作为政策出发点”。显然,在中国通信行业的改革史上,这是一种理想主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既不符合懒人快速致富的理想,也不符合行业管理者短时间内看到政绩效果的诉求,毕竟切蛋糕的方法既简单又熟练,不过是拿一把刀分大分小的问题,至于做蛋糕,那就是太复杂了,还不用说寻找到把蛋糕做得更大的方法更是令人头疼,谁会有那样的耐心呢?


    至于教授所担心的“既毁了中国移动,也毁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最终是竞争力强的企业没有了积极性”的问题,谁会关心呢?


    只要下死命令,资费必须年年降,老百姓说好,谁管得了那么多洪水滔天之后的事情?


    5、投资获利,看上去很美


    据《政》文说中国移动有3500亿现金,很多分析师会纳闷为何不花?《政》文或许给了一个答案,那就是“作为国资委管辖企业,中国移动集团2000万元以上的单笔费用开支,需要向国资委申请并获得批准, 方可实施”!


    两千万,说实话,如果投给一个互联网行业的小公司,人家都不一定能看得上,且不说这其中从申请到批复的不可控的时间周期将会有多么长?


    好了,由于看到《政》文过于冗长,我仅仅摘录若干干货,作为笔记。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下,能够成为顺风口的猪,飞起来,不是神马本事;如果是在逆风口,作为一头猪,如果能够找到自己的翅膀,还能飞起来,那就不再是猪,而是天鹅了。


    政策红利在历史上,中国移动享受过哪些?我有些记不清楚了……对了,LTE要商用了吧?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