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3 09:52:51 来源:e-works
今天我的演讲主题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会谈谈当前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然后就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介绍华为的敏捷制造战略;最后我还将就华为的业务线进行讲解。
华为大企业解决方案市场总监 陈文龙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有几点现象是非常明显的。第一,制造业回流欧美趋势比较明显。目前,已经有多家大型跨国制造企业将生产线回迁美国本土,而相关分析数据也显示,到2015年,回流美国本土的制造企业数量会大于流入中国的制造业数量。换而言之,到那时中国大陆制造业发展会面临负流入。第二,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以机器人代替在流水线上生产作业的人工,实现自动化运营,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第三,3D打印技术日趋成熟。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在航空航天、医疗、消费品等领域得到了应用,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3D打印未来将成为改变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关键技术。
谈到制造业发展趋势,我们也必须了解制造业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如当前制造业人员多、业务多,与之相关的IT系统比较复杂,如何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如何实现企业的高效生产?这些都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些情况,华为也提出了与之相关的解决方案。
二、华为敏捷制造战略
华为敏捷制造解决方案是通过精细化网络、无线工厂、制造云数据中心等新技术和方案,为实现管理精细化、作业移动化、生产协作化打造坚实基础,最终助力制造企业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快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精细化,在制造企业,业务流会非常多,这些业务流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邮件收发,工厂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视频会议以及电话会议等,所有的这一切都与网络带宽有关系。另外,对于系统故障的定位也很困难,比如网络出了问题,如何确定故障源,这都需要分析。华为敏捷制造解决方案将敏捷网络架构(SDN)引入制造业网络设计,为制造企业精细化业务管理打造坚实IT基础。精细化网络旨在通过SDN精细化业务识别,提升业务运营效率,以解决业务流识别和故障实时定位这两个目前精细化网络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通过S12700等华为敏捷系列交换机实现设备融合,集中配置,减少网元数量和超过80%的网元配置点,以达到至少降低30%投资成本和40%运维费用的效果,大大减少制造企业的IT投资和运维消耗。
其次,在制造企业里会有很多有线或无线设备,尤其是大型企业,往往大部分的IT预算都被IT运维消耗,而且由于传感设备多,工厂在走线方面也会有很多问题,线路复杂,而且容易老化,故障更难以排查。 针对一系列问题,华为也推出了工厂无线生产解决方案。在为制造企业打造集中配置,易运维的精细化网络基础之上,考虑到物联网和个人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移动作业亦成为制造企业的必然趋势。华为相应推出了“LTE广覆盖+WIFI热点覆盖”的无线工厂创新方案。在设计中,华为首次将LTE 应用在制造业实时环境监测物联网中,解决了高温、废气区域线缆易腐蚀,有毒区域难布线,偏远区域布线成本高等问题。在部署LTE的同时,在室内区域以WIFI实现物资人员实时定位,特定信息实时推送,以解决易燃易爆等危险限制区域人员设备物料多,进出频繁难监控,无法及时预警等问题。
另外,在传统大型制造企业由于历史发展及技术限制原因,造成CRM、ERP、MES、PDM等系统以项目形式割裂建设,形成信息孤岛,造成运营效率低,新业务上线慢等问题。为实现协作化生产运营,提升制造业应对复杂市场状况的能力,华为敏捷制造解决方案提出了制造云数据中心”的设计理念。华为敏捷制造解决方案中的制造云数据中心通过异构资源虚拟化整合,资源按需分配,弹性供给,动态调度等实现资源按需分配,业务快速上线。同时,“两地三中心”的灾备设计,也让制造企业更为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确保业务永续可靠。
三、华为的信息化实践
截止去年底,华为企业员工数量为15万,全球设立14个地区部,16个研发中心,28个联合创新中心和45个培训中心。产品与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此之多的员工,从培训到上岗的整个过程,各个部门之间是如何协同的?华为在这方面有着非常良好的实践经验。华为有专门的统一通讯解决方案。这里我专门提一下华为的即时会议,如果拉丁美洲某个销售或者某个售后工程人员有个疑难问题需要找专家咨询的时候,可以找华为的W3网站,直接在上面申请一个电话会议,可以即时把我们的专家邀请到电话会议上来,通过视频将资料发给参与会议的专家,即时的解决问题。
去年,华为在全球500强排名为315名,在此,我也想邀请在座各位参观华为,了解华为的信息化建设实地考察华为生产环境中使用的桌面云、数据中心、生产办公信息化应用等; 和华为流程与IT领域的专家座谈,研讨华为ICT建设所采用的技术,分享华为ICT运维管理经验;听取业界CXO们的建议,深入探讨企业未来ICT建设的趋势、挑战及应对策略,共同推动企业全球化及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 我们也非常期待聆听各位对我们企业业务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大家共同进步。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