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8 11:20:58 来源:e-works
一、信息化概述
在信息化方面,欧美等国是较早开展船舶信息化的,至今已形成规模。先进造船企业已经全面推行精细化生产和管理,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建立了强大的生产管理数据库,实现了造船全过程的集成管理。相比之下,我国造船信息化程度较低,生产管理基本仍然处于粗放式调度型为主的传统模式。中国的造船企业实施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很多公司开始认识信息化,但依然不很全面,同时由于刚刚起步,基础数据不足。很多企业,仍然依靠经验进行生产。所以,我国造船业要实现信息化,不能盲目和着急,需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
二、信息化面对的困难
船舶是海上的浮动城市,具有复杂的系统,其建造难度远远高于一栋豪宅。高峰期同时参与生产的工人达200多人,立体作业不可避免,组织管理相当复杂。船舶工程计划的编制是一个多项目多任务动态平衡的过程,如果没有造船工程物量数据做基础,没有针对各类影响因素的快速应变机制,就不可能合理的规划生产流程与生产计划流程,平衡生产能力资源。为按照现代管理理念重构造船管理业务流程,必需重视过程记录和数据管理。要真正实现自己的信息化,就必须从每一个产品开始,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信息化原本就是一项不小的投资,而且不一定是投入立马就能有产出的,因此,困难在所难免:
首先是生产数据的记录和管理。信息化是为了实现精细化造船,而精细化的关键是强化数据管理。中国与日韩不同,中国人不喜欢死板的教条,在国营企业里要实现准确的过程记录和持久的数据管理,并通过信息化工具严格指导生产,改变原有管理模式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企业从上至下的支持。过程记录,是经验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是“大数据时代”的趋势。
信息化工具是否量身定制,也十分重要。造船业跟其他制造业相比,管理信息化发展缓慢也是有原因的。造船企业属于加工制造型企业中的订货生产型,其工艺过程工序很多,过程之间既分割又紧密联系,生产的计划、组织、控制难度很大。而且,各大船厂的生产能力,生产模式各不相同,给造船信息化工具提出了更高的“个性化”要求。某些失败的信息化项目因为过分强调“顶层”、“总体”,轻视对基层应用部门实用性的二次开发,基层单位被动地接,还要在指定的时间提供指定的数据,在短时间内见不到明显效果时常常失去耐心与信心,产生消极或逆反心理。
一方面,有能力提供定制化服务的企业不了解造船企业,另一方面拥有丰富造船经验、大量造船订单的造船企业多为国营企业,改革困难,加上经济大环境低迷、国际船企的竞争等因素,修炼“信息化内功”更是困难重重。
三、造船信息化的发展及不足
造船信息化发展到现在,也是一点点不断进步的。
上海东欣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了基于现代造船模式(区域及总段造船模式)的船舶生产计划全过程管理。同时还实施了船舶“物资物流管理系统”,实现了船舶从设计工艺数据集成、采购计划自动获取、采购执行、到货检验、入库、结算、配送出库、材料存货核算等物流的闭环全过程,并同时实现了同公司“财务管理系统”及“全面预算系统”的紧密集成,基本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相对统一。
这些系统对企业管理和生产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图1 东欣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信息化服务平台
图2 造船物流管理系统
图3 造船生产管理系统
[page] 外高桥造船厂对韩国杰奥公司的汉拿造船管理软件进行了独特的创新性应用,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EM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其新船厂的厂区布局优势,很好的实现了造船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然而,这些光鲜的造船信息化应用,仍然存在着些许不足。大部分的系统都是从顶层角度开发的,很多信息化工具最后沦为生产部门向公司领导汇报的工具,无法真正使生产现场部门受益,搜集数据的人员也是苦不堪言,与现场脱节。
以生产经营计划管理系统为例,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弊端。
第一,该软件不能协助制定小日程计划,或者根据特定船舶系统制定流程方案。例如,某船舶发电机准备动车,前期需完成何生产准备,需哪些配套厂家,需提供进行多少检验批,各检验批相互的先后顺序,最终该分项工程提交需达到什么状态等,均不能细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遗留问题、注意事项,这些过程记录越详细,对后续建造指导性越强。
第二,目前生产管理软件大多针对船台/船坞阶段的生产计划管理。如今,船台的生产管理相对比较成熟,国内外都有许多研究,但针对码头阶段的生产管理软件,几乎没有。因为船舶的差异性太大,不像分段制作、总组安装,不同的船型有不同的系统,如补给系统、减摇系统、损管系统等,想要该软件能迎合所以船舶,确实困难,也不易现实。但个人认为,可以在产品定型初期,对该型特定船舶按系泊试验项目,罗列诸如“资源及环境准备”、“设备安装”、“通电准备”等工作项,方便过程记录和控制。
自下而上丰富信息化建设总体功能,从某特定产品开始,慢慢完善数据,做好过程记录和经验积累,最终实现过程管理的高效执行。这是对首制产品的经验积累,对成熟产品建造的总结消化,是生产软实力的有形化,是企业生产标准化制定的前提,更是精细化管理实现的基础。这种针对单一产品的过程记录,必须系统且完整,从建造初期,就要对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技术和物资配套等分类进行管控,贯穿建造全过程。相应的,企业生产管理的组织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我们需要根据产品类型,分开工、船台、船坞、码头、试航等阶段,依据过程管理的内容,成立项目组,对安全、进度、质量、技术、劳动力和物资配套等各方面进行整合,增强产品项目管理的理念。这种项目管理的模式,必须有一个团队贯穿建造的整个流程中,协调项目内外各项资源。
四、基于某型产品的信息化模型
船舶建造属于建设工程项目的范畴,离不开各类目标的控制,即安全、质量、进度和成本。同时,在船舶制造业中物资配套和技术准备对目标的影响非常大,一般也将之单独罗列出来进行目标分析。
首先我们根据要实现的目标,分析需利用信息化工具要反映的信息。准确的需求分析会直接影响到最终信息化项目的成败,因此这项工作需要专门成立项目组对涉及到该产品建设的各部门进行沟通,最好就是产品项目组的成员做这项工作,例如产品开工阶段,对图纸的进度,对分段、舾装件等的纳期,需要十分明确并不至于影响后期生产;对首制船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准备等等,这些都是在某一特定阶段需要详细考虑的问题。
当建立起各阶段目标模型之后,需要通过相应的工具对过程数据、文件进行输入,如相应的表格,或者软件。该过程是过程管理的重点,需要项目组制定各类规章制度,协调各部门来完成信息的输入,会遇到重重阻碍。因为想要得到准确的信息,需要各部门开放自己的资源,分享自己的经验。在执行初期,相关作业部门会对繁琐的数据录入、繁多的新增管理规定产生反感,所以项目组如何利用企业级的各项规定来约束产品建设中的各部门,如何制定项目中的各项管理规进而做好信息的输入,十分重要。这需要公司领导的支持和放权。
解决了过程记录输入和输出,有了贯穿公司级和项目级各项规章制度的生产习惯,剩下的是将该信息化工具建模、编码,并编制相应的信息化软件。即使是单一产品的数据,也是十分庞大的。更何况单一产品的数据,比如劳动力,很可能会对其他产品产生影响。因此,将过程信息通过相应的软件整合分析后,有助于更好的判断和决策。
信息化的目标是更好的指导生产。因此,信息化工具仅仅在计算机上实现和完善是不够的,还需要与生产现场很好的融合。生产现场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建造重点制定相应的看板,规范管理。生产相关各部门都应该有相应的权限输入生产信息,并能查看相关的共享资源。生产项目团队应能很好的理解信息化工具,并协调好各部门有条不紊的生产、记录。
五、信息化展望
任何行业的信息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摸索。如今中国的船舶制造行业正在往高新技术产品转型,船企应该顺应潮流,加强信息化建设,只有将信息化贯穿整个船舶建造过程,才能更好的提升造船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