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7 11:25:34 来源:ZDNetserver频道
Gartner表示网络规模IT(Web-Scale IT)至2017年将成为架构方法的一种,并会在全球50%的企业里运作。
2014年Gartner基础设施、运营和数据中心峰会(Gartner Infrastructure, Operations and Data Center SummIT 2014)将于2014年5月21-22日在悉尼召开,讨论网络规模IT的前景。
据Gartner资料显示,网络规模IT(Web-Scale IT)至2017年将成为架构方法的一种,并会在全球50%的企业里运作,比较2013年的不到10%有较大的增长。网络规模IT是一种在企业内部IT设施上运行的环球级别计算模式,在多个层次上重新考虑各种定位的关系,具有大型云服务提供商的功能。
Gartner研究副总裁Cameron Haight指出,大型云服务提供商(如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正在重新定义IT服务交付的方式。“他们所提供的功能不仅仅是庞大的规模,其规模本身还涉及到速度和敏捷性。如果企业不想落伍,就需要效仿这些典型云服务提供商的架构、流程和实践。”
Haight表示,网络规模IT要做的是采用一个系统性的方法改变IT价值链,“数据中心要从工业工程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要寻找一切机会降低成本和减少浪费。仅仅将设施重新设计成更节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关键硬件组件(如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重新进行内部(In-house)设计。面向网络(Web-oriented)的结构可以让开发人员构建非常灵活和具弹性的系统,系统出错时可以更快地恢复。”
Haight指坊间有开放和免费的数据中心及相关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硬件的设施蓝图,可用于降低成本,对传统IT厂商有冲击。
Haight还表示,IT部门历来只能从有限的几家硬件厂商采购硬件,无论是采购服务器、存储设备或网络设备。但情况开始改变,主要是因为云服务提供商由于规模和成本控制的极端需求而开始设计和组装基础设施组件。“这些设备与销售给传统企业的设备不同,一些商业产品常用的基本特征在这些设备中却没有。”
无论是什么云服务公司,所有这些设备之间的一个共同要素是,设备对运行开源操作系统有结构上的要求,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能提高IT环境的可控制性。
这些为传统企业带来几个可能的问题。首先,也许也是最重要的,开放的方式可以提供更多的硬件(和数据中心)设备设计和采购上的选择,这时候多种架构有可用之处。Gartner预计,传统供应商仍然会利用这些设计蓝图提供解决方案,新的供应商也会推出自己的产品。随着服务器垄断局面的解体,企业可趁机利用这些系统中的规模经济设计,这种利用不仅仅是从价格的角度,还可以从运营成本角度加以利用。尽管运营成本很难衡量,业界却开始慢慢地笼罩在一种创新气氛中,一般认为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大型云服务企业和传统企业最终都会从中获益。
与此同时,另一个稍为有一点点关系的相关领域也有新的发展。面向网络架构(WOA)的软件架构使得开发团队能够更独立地运作,同时也整体提高了应用程序弹性。IT部门要满足网络规模IT环境的要求就必须重新思考如何设计应用程序。这些要求包括:在额外资源下按比例缩放性能、适应业务变化的需要程度、在基础设施出现脆弱时保持弹性以及在系统增大后有效地运营。
为了实现这些要求,必须重新省视应用程序架构和技术“胶合”。技术“胶合”指将多个网络规模服务绑在一起。对于应用程序而言,企业架构师和开发人员必须考虑各种各样的方法,以满足网络规模的需求。
总而言之,新的应用程序和架构方法可以将企业引向营运设计之路。也就是说,IT部门要从一开始就重视如何提高性能和弹性,继而开始重新思考他们的业务支持。将新的软件架构与DevOps风格结合可望成为催化剂,以提高IT部门适应变化的能力。因此,Gartner预测,全球企业CIO的25%至2020年将参与过企业网络规模IT计划,而在2013年只有不到5%的CIO是这样。
DevOps对IT文化、工具、流程和部门结构的影响正在加速应用的交付和持续实验环境的形成。
Haight表示,DevOps导致企业重新思考不少IT运营的传统智慧,“从历史上看,企业IT一直专注于管理风险,属于受监管行业的公司尤其是这样。而主要的DevOps基础(如自动化)正在使这些企业意识到他们能够快速和“安全”。用DevOps的方式思维,迎风险而上风险也就没有看上去那么可怕。第一步是要使应用程序架构更具弹性,IT运营团队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实施和支持一个更精练的系统,而传统上的保守部门可能会认为这样的系统是不合适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