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设施 > 正文

加速推进IPv6规模部署步入物联网大时代

2017-12-29 11:53:05  来源:今日爆点

摘要: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为替代目前IPv4之下一代IP协议,截至2017年,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16个国家陆续完成IPv6服务器架设,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1月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规划2018年中国IPv6活跃用户数(Active User )达2亿户,2020年末达5亿户,预计2025年中国IPv6规模为全球第一。
关键词: IPv6
  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为替代目前IPv4之下一代IP协议,截至2017年,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16个国家陆续完成IPv6服务器架设,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1月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规划2018年中国IPv6活跃用户数(Active User )达2亿户,2020年末达5亿户,预计2025年中国IPv6规模为全球第一。
 
  全球加速推进IPv6规模部署
 
  由于全球IP数量有限,资源相对缺乏,从很早以前就不够用了,而IPv6发展可让更多人使用网络服务,IPv6中路由器可简单路过选项而不做任何处理,加快处理速度,且IPv6简化报文格式,加快转发(即提高输送量),至于IPv4地址资源面临枯竭问题早在5年前显现,为何2017年全球才有较积极作为?
 
  主要原因为IPv6和IPv4兼容性不佳,互通仍需要透过专门通道,若要保持畅通连结,必须要建立繁杂的通讯通道,不过如此运行,成本会大幅提升。换言之,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让所有设备都支援IPv6。
 
  随着行动网络数字化发展,全球网络使用率逐渐普及,2017年全球个人以行动网络设备接取网际网络数量,在过去5年已达36亿,预计至2020年,将提升到47亿,相当于60%全球人口。再加上未来智慧汽车、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等,若没有IP地址,就无法实现物联网。
 
  换言之,在物联网时代有百亿量级的智慧设备连接,产生的资料量将远超越目前互联网承载力,即IPv6来临是必然的,为加速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发展,因此全球政府、业者皆在谈基础设施要以IPv6为基础。
 
  当行动化(Mobility)、网络化运行过程,越来越多智慧化趋势,包括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VR)、自驾车、区块链(Block Chain)等技术发展,对社会形态必产生极大转变,尤其工业生态会经由通讯技术带动的垂直领域整合重组,其中亦带动数位经济与网络社会发展需求。
\
  2017年全球IPv6发展状况 source:拓墣产业研究院
 
  IPv6为支援物联网发展之基础
 
  物联网发展将直接冲击IP协议数量,物品上网数量将超过人上网数量,IP地址需求量更大。IPv6网址由6组数字,IPv6位址数量充足,为物联网、行动互联网等全新业务预留位址空间,足够支援未来创新应用,即联网装置都有一个自己专属IP,目前过渡期间是采用双轨并行,不过使用IPv4总是要经过转换才能与IPv6沟通,其中挑战是网络不顺与资安问题。
 
  因此解决之道为在都会区网络、骨干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行动网等多个网络层面深化IPv6建置,唯有透过网络硬件基础建置,应用内容才能朝向下一代网络演进,以手机大厂Apple为例,其于2017年6月已要求App业者要用IPv6才能上架。
 
  2017年台湾总计有1,879万上网人口,上网普及率达81%,随着IPv6普及,使用固定IP互联网用户提升,可精确执行IP管控,解决网络塞车问题,因此对网络产业来说,IPv6是一个重要议题,台湾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NCC)将大力推动国际IPv6最新管理政策,以提升转换率。
 
  其中在网域名称方面,随着网际网络名称与号码指配组织(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ICANN)对顶级网域名称扩大开放,预计NCC亦会着重「Taiwan」发展。随着宽带逐步完成数位转换、迈向数位经济,台湾IPv6需加强推动终端支援,以追赶上国际脚步。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