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设施 > 正文

企业要做容灾?不可不察的信息化市场上四种容灾模式!

2018-11-19 10:32:36  来源:今日头条

摘要: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通过容灾保障业务连续是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企业做容灾选择时,需要结合自身业务需求与成本约束,综合考量容灾模式的选择,当前市场上常见的容灾模式有同城容灾、异地容灾、双活数据中心、两地三中心等主要几种。
关键词: 容灾
  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通过容灾保障业务连续是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企业做容灾选择时,需要结合自身业务需求与成本约束,综合考量容灾模式的选择,当前市场上常见的容灾模式有同城容灾、异地容灾、双活数据中心、两地三中心等主要几种。

\
 
  您的企业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灾难性困境:
 
  机房坍塌,销售数据全部丢失(某地产公司)。
 
  交易数据因计算机系统重大故障导致全部损坏(某证券公司);所有保单数据因重大电力故障而丢失(某保险公司);辛苦一年获取的地质数据因人为的恶意操作而丢失(某石油勘探公司);……上述后果难以想象。
 
  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通过容灾保障业务连续是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
 
  企业做容灾选择时,需要结合自身业务需求与成本约束,综合考量容灾模式的选择,当前市场上常见的容灾模式有同城容灾、异地容灾、双活数据中心、两地三中心等主要几种。
 
  ▌同城容灾

       同城容灾一般用于防大面积本地火灾、防建筑物损毁、防重大电力故障、防计算机系统的意外重大故障及人为破坏引起的重大故障。
 
  同城容灾是在相同城市或者附近区域内(小于等于200公里)建立两个数据中心:一个为生产数据中心,负责日常生产运行;另一个为灾难数据备份中心,负责灾难发生后的应用系统依然可以持续运行。
 
  同城的生产数据中心与灾难备份中心距离由于往往设计较近,因此往往通信线路质量较好,容易实现数据时时同步复制,确保高度的数据完整性。
 
  ▌异地容灾

       异地容灾不仅可以防范大面积火灾、建筑物损毁等本地灾难,还能够防范战争、地震、洪灾等宏大的人为不可抗因素给主生产数据中心带来的灾难。
 
  异地容灾主备中心之间距离较远(大于200公里),在这种情况下,适宜于采用异步镜像,但可能会有少量数据损失,这类选择直接取决于RTO是否为业务部门所接受。
 
  与同城容灾相比较,异地容灾投资成本较高、建设周期较长、运维管理难度较大、可靠性较低等劣势,但,异地容灾往往是战略性投资,一旦同城遇到巨大灾难——不可恢复的灭顶之灾,异地容灾此时的价值是不能用短期投入产出的收益本身来衡量的。
 
  ▌两地三中心

       由于同城容灾和异地容灾各有所长,企业如果想要达到这种兼容并蓄的防灾效果,需要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充分考虑业务需求,探讨采用同城结合异地容灾的方式解决。此时,即逐渐衍生出了“两地三中心”模式。这种模式兼具高可用性和灾难备份的能力。
 
  同城双中心的价值在于,为了确保业务高可用而建设的同城容灾,在同城或邻近城市建立可独立承担关键系统运行的两个数据中心,此双中心须同时具备业务处理能力并通过高速链路实时同步数据,在理想的情况下,可以建成具备几乎相同处理能力的双中心,但大多数情况,可以从高可用的角度来考虑双中心共同承载业务及管理系统的运行,并可相互切换。
 
  一旦灾难发生,可在基本不丢失数据的情况下完成灾备应急切换,并实现业务连续运行保障。
 
  在确保同城双中心的前提下,实现异地第三灾备中心建制,用于对双中心的第三地数据备份,当双中心同时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发生重大故障时,第三地灾备可以用备份数据进行业务恢复。
 
  ▌“多活”数据中心

      所谓“多活”数据中心,须要两个或者多个数据中心同时运行相同的应用、具备同样的数据,能够提供跨中心的业务级别的负载均衡,同时实现业务应用高可用能力及灾难发生时的备份恢复能力,这种业务保障模式更为安全可靠。
 
  “多活”数据中心主要特点有:一、充分挖掘和使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闲置、浪费,通过 “多活”模式的资源整合,可大幅提升“多活”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 二、“多活”数据中心中若其中一个数据中心停止运行,其业务可迅速迁移到另外一个活跃的数据中心中,全过程用户可无感知。
 
  上述四种模式为常用的参考容灾模式,在具体选择过程中,IT部门切勿自行判断,而是应赢得公司层对容灾工作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建立与业务部门和供应商之间的多方沟通机制,以确保灾难定义明确、容灾策略清晰、成本投入合理、容灾措施可行,使得多方诉求得以满足。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