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设施 > 正文

云宣言:引发云计算之战

2009-03-31 09:14:36  来源:爱峰窝

摘要:近日,一份所谓的《云计算宣言》(The Open Cloud Manifesto)在IT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关键词: 云宣言 云计算

    其实笔者看了整个宣言的内容,主旨就是开放和互用性,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值得争议的地方,之所以引得人们的关注,是因为该宣言是由IBM发起的,而后微软、亚马逊等对此宣言的部分内容提出了质疑,并声称目前不会签署此项协议。目前该宣言签署的厂商包括了IBM、AMD、EMC、Sun、SAP、VMWare等在业内知名的芯片、存储、虚拟化、软件等厂商,但却没有微软、亚马逊、Google、Salesforce等IT和互联网的大佬。尽管目前业内对此宣言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所谓的开放也好,互用性也罢,除了为了今后客户的利益,这之中厂商寻求自己在未来云计算市场的领导地位和商业利益更可见一斑。

    其实笔者看到这份宣言是由IBM发起的时候,第一就是联想到了前不久IBM并购Sun。谁都知道,在云计算领域,Sun是首先将云计算落地实用化的IT厂商,而支撑这一切的是Sun的服务器、存储和相关的解决方案。相比之下,IBM也是云计算的主张和倡导者,目前也有相应的云计算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看,IBM并购Sun之后,在灭掉一个云计算的对手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在云计算领域的实力。其二就是笔者想到了IBM之前在刀片服务器推广之初一手建立的Blade.org的行业组织,感觉与今天的《云计算宣言》很是类似,谁都知道,IBM凭借当年的Blade.org以最小的代价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目前的刀片服务器市场,其与惠普占据了该市场80%以上的绝对市场份额。难道此次的《云计算宣言》是当年IBM的Blade.org的如法炮制吗?笔者认为二者具有很高的类似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微软、亚马逊等出来质疑,甚至最终决定不签署这个协议也自在情理之中了。

    谁都知道,微软在去年发布了自己的“Windows Azure”云计算计划。,其目的是创建一个允许用户在使用Windows时有更大灵活性的操作系统,让企业既能在自己的电脑网络上运行某些程序,也可以委托微软在其大型数据中心处理某些任务。对此,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雷?奥兹(Ray Ozzie)称,Windows Azure标志着微软软件将全面向云计算转型。而按照当时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是:如果Azure取得成功,Windows无疑将成为微软手中的一柄“利器”,因为许多公司和个人消费者已经熟知如何制作和运行基于Windows的软件,而Azure能引导他们很轻松地将这些软件拓展到网络领域。从微软的Windows Azure可以看出,微软希望凭借自己在软件领域和产业界的影响力及已有的大量的企业客户来开拓自己的云计算市场。那么此时IBM牵头的《云计算宣言》无疑是对于微软自家Windows Azure的挑战。鉴于目前云计算市场仍然在起步的阶段,也许IBM最直接的目的是想通过此宣言,以联合的形式稀释或者延缓微软进军云计算市场的步伐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对此,微软微软开发者平台产品管理高级总监史蒂芬?马丁(Steven Martin)发表博客文章对《云计算宣言》进行抨击,并呼吁以更加开放的方式来制定行业标准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除了微软之外,其实亚马逊和、Google和Salesforce也都有各自的云计算的计划和方案。例如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EC2)就是一项在云里提供可变大小计算能力的web服务。而Google的Google Apps也是风头正劲。对此,亚马逊称,如同其它有关标准和(商业)行为的构想,我们将检审这一份宣言。关于网络服务之开放与标准的想法已经讨论多年,而我们确实相信,标准会继续演进到云计算领域。但目前为止,我们从云端顾客得到的意见是,实践开放与顾客灵活度的最好方式,是你实际提供给他们哪些东西。从亚马逊对于《云计算宣言》的言论看,显然亚马逊认为自己的解决方案是针对客户需求而量身定制的,自己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已经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从IBM发起的《云计算宣言》到微软、亚马逊等厂商的反应,与其说是让云计算走向标准、开放和互用性,不如说云计算之战已经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这也证明了云计算将是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谁都希望在开始就能够站到有利的位置,以夺取云计算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因为这背后不但关系着各自用户的利益,更是厂商们自己商业利益之所在。但笔者认为,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的初期,大家齐心协力,求同存异,先将这个市场的饼做大才是根本。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