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设施 > 正文

公共云计算服务潜力无限

2009-04-02 08:58:40  来源:IT168

摘要:云计算的租赁方式具有更好的性价比,金融危机促使更多的用户关注云计算,这也将成为云计算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关键词: 云计算 金融危机

    进入2008年以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已经成为IT业的热点话题。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用户的IT投资将出现下降趋势。然而IDC认为,在云计算方面的IT支出,由于金融危机的作用将反而有所增长。这是由于金融危机迫使众多企业更加重视投资回报率,而相对于自建数据中心,云计算的租赁方式具有更好的性价比,这将促使更多的最终用户关注和使用云计算模式。同时,这也将促使提供公共云计算服务的供应商迅速发展,成为云计算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与其说云计算是一项新技术,倒不如说它是一项在业务模式方面的创新。从本质上来讲,云计算实际上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和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两者的结合。其核心是将某一或某几个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虚拟化之后,向用户提供以租用计算资源(Computing Resource)为形式的服务。而这种提供计算资源的服务实际上并不是新技术,而是业务模式上的创新。” IDC中国企业级系统与存储研究部高级分析师周震刚说。

    云计算是一个新兴的IT部署和交付模式,用来通过网络实时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人们日常所说的云计算,实际上是指这种部署和交付模式的基础架构平台;而云服务则更延伸一步,是指通过云计算平台提供应用和解决方案的服务过程。但是,多数人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建设云计算的服务器和存储平台是云计算的唯一工作重点。事实上,建设云计算平台只是提供云计算服务的第一步。而目前很多厂商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建设云计算平台之后的一系列重要环节。因此,当谈到“云”这个概念的时候,首先需要区分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服务。

    当前,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搭建云计算平台的工作相对简单。国内有一些企业的部分业务已经运行在企业内部的私有云计算平台上。但是,对于提供公共的云服务这个目标而言,建设云计算平台还仅仅只是第一步。IDC认为,除了能够让云计算平台提供强大的基础架构平台外,提供云服务还需要具备以下8个条件:

    1. 云计算的供应商具备向公共提供服务的能力,即成为第三方提供商,而不仅仅是内部的私有云;

    2. 提供通过互联网的接入方式,这是供应商提供公共云服务的必要条件;

    3. 云计算供应商对云计算中心进行IT管理,最终用户不需要介入;

    4. 对于云计算提供的应用,用户能够自行配置。随着用户对云计算需求的变化,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自动扩展能力;

    5. 云计算运营商需要具备清晰明确的费用收取模式,这也是公共云区别于私有云的重要特征之一;

    6. 基于浏览器的用户界面,与私有云不同,为公众提供的云服务必须基于统一的用户界面;

    7. 基于Web服务的API,提供标准的开发接口。提供云服务的供应商不可能为用户准备好每一种应用软件。因此,为用户和第三方软件厂商提供标准的开发接口也是提供云服务必须达到的目标;

    8. 云计算平台的资源共享,即提供虚拟化、动态的平台。

    目前,国内的云计算中心大多把重点放在了基础架构平台的建设上,主要包括大量的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的平台搭建;在应用软件方面,国内的云计算中心所提供的内容有限,而在Web服务和API方面还有很多欠缺;而应用软件部署、系统和软件管理、收费模式等方面更是接近于空白。由于对云服务一系列配套措施的不重视,使得国内用户对于云服务能否满足自身需求持怀疑的态度。根据IDC 2009年在亚太区范围内进行的一项云计算调研显示,亚太区(不含日本)50.3%的CIO认为通过云计算能够满足本企业的IT需求,而在国内对此持肯定态度的仅有26.5%。

公共云计算

    因此IDC认为,云计算服务不仅仅是建设IT基础架构那么简单。如果一个企业或组织计划建设云计算平台来提供公共的商业云服务,除了考虑自身的IT基础架构建设外,还应着重考虑相关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建议企业通过与有经验的IT咨询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对云计算项目进行整体的规划,考虑云计算中心的管理和盈利模式,将未来的运营纳入到整体规划中,才可以促进云服务业务充分发展,使得企业能够真正通过云服务赢得利润。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