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7 10:35:31 来源:IT168
面对硬盘损坏导致数据丢失的风险,一般企业用户都会对磁盘使用RAID冗余技术。如采用RAID1(镜像)及RAID5(分散数据保护)都可以保证在一块硬盘发生故障时得以恢复数据。但问题是,如果两块硬盘同时损坏,数据就会完全丢失。随着存储容量越来越大,使用的硬盘密度越来越高,这种现象发生的比率也在随之提高。
和RAID 5不同的是,RAID 6允许应用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方案来获得更好的容错性(双重奇偶校验),它的好处在于:增加了更广泛适用可靠性较低的硬盘的可能,如SATA硬盘虽然能够实现更高的密度,但是也有着较高的错误率和较低的性能,而RAID-6的出现将会改变这种状况,使SATA 也能够应用到高端高性能的环境中去;越来越大的容量意味着越来越长的重建时间,重建时有大量资料存取极易使硬盘受损,RAID6可保护资料的完整;可尽量降低由于硬盘数目增加而导致显著上升的故障率。因此,RAID6主要是用于要求数据绝对不能出错的场合。
但问题是,正因为RAID6使用了二种奇偶校验值,所以需要N+2个磁盘,RAID本身价格就不菲,而再添加一个奇偶校验驱动器的成本就更为可观了;同时对控制器的设计变得十分复杂,写入速度也不好,用于计算奇偶校验值和验证数据正确性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造成了不必须的负载。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RAID 6的性能问题。
解决性能与密度的矛盾
首先,我们看看RAID6出现的主要动因在哪里?从下图可以看到,最近十多年来,读取单一驱动器的时间显著增加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磁盘密度的增长远远快于性能的提升。从1991年起,企业级磁盘容量(如SCSI和FC)从500MB增加到了300GB,也就是增长了600倍之多。而在同一时期,最高性能从4MB/秒增长到125MB/秒,仅仅增长了31.25倍。如果磁盘驱动的性能可以与密度的增长速度相同的话,我们现在驱动的读/写速度应该是2.4GB/秒。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很明显,用于重建RAID LUN(逻辑单元号)的时间显著增加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96年,当1Gb的半双工FC刚刚问世的时候,磁盘驱动的传输率为16MB/秒,容量是9GB。而到今天,磁盘的最高性能仅增长了7.8倍,密度则增长了33.33倍。要知道,在1996年,一个FC通道可最多支持6.25个磁盘的全速读写,而即便是在我们实现了全双工的情况下,今天这一数字也只是3.2。目前在企业磁盘领域,我还看不到有哪种新技术可以扭转这种趋势。而同时,大量采用SATA驱动器只会让这对矛盾更加恶化,因为这类磁盘的密度更大,而传输速度更低。我相信,这是人们期待RAID-6的主要动因,因为随着密度的增加,RAID-5丢失数据的风险也就越大。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