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4 09:26:30 来源:e800
如果一个SAN架构的拓展超过了两个SAN交换机,那么你就需要开始对网络进行规划和设计了。SAN很容易整合,但是以太网也是如此。SAN和以太网的扩展都需要谨慎的规划。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一些SAN设计的常见规则,希望能够为你拓展架构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经验告诉我们,向SAN环境迁移是最佳做法。也许你考虑在SAN迁移方面投入资金之前,你仍然会继续使用一些NAS或者DAS设备。除了高额的咨询费用之外,向SAN环境迁移最危险的做法就是一下子替换掉所有的设备。但是当添加SAN设备的时候,在脑海里有一个最终的蓝图是很有帮助的。
对许多企业用户来说,最终结果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SAN环境。所有服务器设备向SAN迁移的途径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直接迁移到目标架构中。所有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都要求存储与SAN相连接,理论上来说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但实际上却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这时候人们可能认为他们不需要遵循最佳做法,因为这非常浪费资金。尤其是对小型企业来说,这是有必要的。用户需要非常小心地解除冗余的交换机设备。
设计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Core-Edge(核心-边缘)设计模式是最理想的。Core-Edge设计模式是指你有两套核心交换机设备,两者之间互相作为独立节点连接、然后对外连接边缘交换机的架构。当你的核心设备是冗余的、具备高可用性的时候,这种设计模式就变得十分简单。你可以将核心交换机与另外几部边缘交换机相连接,边缘交换机与服务器等终节点设备连接。
“导向器级”交换机是指一个具有嵌入的冗余、性能和可拓展性特点的SAN交换机。虽然这种SAN交换机非常昂贵,但是它可以作为很好的核心交换机设备。购买一套交换机(实际上是每个架构的两个导向器)核心设备的好处在于,你需要管理的设备更少了。
针对那些缺乏导向器级交换机的用户来说,最常见的核心设计要求有更多的标准SAN交换机。每个导向器可以被一组交换机取代,而不是被一个双导向器核心取代。每台交换机都与其它交换机相连接,也就是说你必须配置三个端口才能连接成一个核心架构。还好有智能化的光纤通道(FC)来解决冗余路径,所以可以放心的这么做。在造价较低的交换机上配置四个端口的成本要比配置一台导向器交换机的成本低多了。
不论是否配置导向器交换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连接边缘交换机。所需边缘交换机的数量完全取决于需要连接的节点数。此外,你还需要对存储容量进行分配计划,有足够多的可用节点并不意味着你拥有足够的存储容量。一般来说边缘交换机的吞吐量比较大,但是你一定要谨慎,不要将一套新服务器设备上配置2Gb连接。当然现在已经出现4Gb连接,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幸亏我们可以使用另外两台交换机之间的端口,将可用的吞吐量进行整合。这种聚合的交换机间链路协议(Inter-SwitchLinkProtocol,ISL)可以让我们即使是在超出原计划范围外拓展应用的情况下,继续在架构核心内使用边缘级交换机。
设备连接
可以将架构核心想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连接到主机的一些端口,另一部分是连接到存储、备份或者其他设备的一系列端口。
每一台设备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边缘交换机连接到两个架构中。为了提供更高的可用性,边缘交换机必须也与每个核心的一端相连接。如果你不太理解的话,Google就是一个“SAN设计”的例子,此外还有博科和思科等厂商都提供了类似的架构。另外,微软提供了很好的非导向器核心架构的例子。
核心架构中可能会要求这种交换机间链路协议,但要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你采用的都是4Gb/sFC(4GFC)连接的话,数据传输率就很低,架构可能就是安全的。但是如果一个存储阵列伺服20多台服务器或者负荷过多数据传输量的话,就会存在很难突破的技术瓶颈。核心交换机的确需要足够的吞吐量来负载所有传输量,但是边缘交换机也是如此。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就是创建一个核心的10Gb架构,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大多数传输量都是来自一个存储阵列的。如果这个阵列通过4Gb连接到架构核心的话,又会出现另一个瓶颈。
新的SAN配置通常不会马上出现瓶颈,但是一旦出现瓶颈,就总是发生在关键时刻带来难题。理论上来说我们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带宽争用(BandwidthContention)做好计划和准备。
除了带宽问题,我们还需要计划好可拓展性和冗余。边缘-核心架构设计会存在这两个问题,但实际上你也许会考虑另一个非常节约成本的做法——增加“成对交换机”的数量,然后将这些交换机连接到一起。这样做很好,但是建立一个连锁网络后,直线连接很容易被中断,即使他们之间是由两个并行线路连接的。
如果你从来没有对现有的六台交换机进行拓展的话,你可能会将这些交换机连接成一个环状网络。但是大多数企业用户发现,他们最终还是要对这些设备进行拓展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