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8 16:41:22 来源:IT168李隽
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和企业接入到互联网,今年所产生的信息量将会超出现有的存储能力。企业需要更好地管理由不断扩大的存储基础架构所带来的复杂性,并且要对数据做好保护、备份和保留以适应行业规范,同时保护其自身免受越来越复杂的外部威胁。除此之外,企业还希望能充分地利用其全部存储能力,而不必要为多余的存储空间浪费资金。
对于很多客户来说,管理好他们的数据访问、保护和恢复环境已经变得比较困难。而且由于人为失误或者灾难导致的数据丢失,其对商业产生的风险正在加大,并已造成了实质性影响。
提升服务的目标与措施
因此存储管理不仅仅要考虑客户眼前最迫切的需要,还会充分考虑我们未来在复制、灾难恢复和数据备份方面的长期目标。
这些提升服务的目标和措施包括:
采用分层存储架构,将重要性较低的数据移动到对应的层级,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通过存储管理在各个层级中间移动数据。
-迅速找出备份与恢复架构中可改良的部分,帮助客户稳定与优化运行。例如,采用持续数据保护尽可能减少备份窗口,采用磁盘备份提升备份的整体效率。此外,磁盘备份与重复数据删除相结合,能在备份开始前减少需要备份的工作量。因而提升效率。
规划、设计与执行数据灾难恢复功能,在出现危机时帮助保护与恢复数据。
此外,这些存储服务将会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传统数据,以及随着 Web 2.0 技术应用程度不断提高所产生的迅速增长的全新数字文件内容。相关数据表明:在未来几年内,大中型企业的文件存储容量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55% 。
分层存储与数据迁移
分层存储、数据灾难恢复和备份还原优化与稳定性服务目前已经向拉丁美洲之外的全球各地推出。 IT 灾难恢复、企业备份与还原评估和管理备份、远程备份监控与远程备份汇报服务已经向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客户推出,并将于年内向亚洲和欧洲其他国家推出。
IBM公司日前发布了9个不同的数据管理软件工具来在分层存储环境下管理和移动数据固态磁盘(SSD)驱动器。IBM的产品组合包括了一整套软件工具,比如SSD上的控制迁移,对数据的监测和动态位置。
这些工具包括了“smart data placement”技术,这一技术运用于z系列和DS8000环境上的IBM Data Facility Storage Management Subsystem(DFSMS)中。针对其Power系列的服务器,IBM公司目前提供SSD Data Balancer工具,允许管理员将经常访问的数据迁移到固态硬盘上,而将不常存取数据放置在传统的硬盘驱动器上。
IBM还致力于整合DS8000存储系统、服务器和软件,以将SSD性能发挥到最大。综合解决方案将使用户能够优化SSD硬盘和硬盘驱动器这样的混合环境。
提升备份与容灾服务
业界采用磁带备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现在最新的磁带技术已经能够达到极高的备份/恢复速度,比如 LTO3 (80MB/s)和IBM TS1120(100MB/s)磁带驱动器,它们单个磁带驱动器的速度已经超过或者接近许多磁盘阵列的实际吞吐量。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磁带的备份/恢复速度远远不能够达到理论值,除去磁盘阵列/存储网络/备份服务器/软件可能产生的瓶颈之外(这些瓶颈无法在备份设备端得到解决),备份数据流的特点也决定了备份的效率。
因此,开始产生了磁盘备份到磁盘(D2D)和磁盘备份到磁盘再到磁带(D2D2T)的备份方式,几乎所有的主流备份软件均支持这两种备份方式,IBM的多级备份解决方案则能够更好的提升备份效率。
根据InforPro(全球知名调研机构)对全球1000多家企业的IT经理进行调研后的统计数据,重复数据删除(de-duplication)技术大大超过其他的新兴存储技术,以100%的关注度位列企业CIO最为关注的存储技术的榜首。(调研公司列出的技术选项列表中包括了诸多存储行业内的热门技术,包括虚拟带库、IP SAN、广域文件控制、光纤存储网络等等,虚拟带库技术以62%的关注度位列第二)
对于IBM来说,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和1TB的磁带驱动器的存在意味着IBM能够更加延续性的向市场供给可用的产品,换句话说,拥有了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IBM,能够为原有客户和新客户解决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的数据增量问题,而1TB的磁带驱动器则让IBM有效的延续了过去几十年IBM磁带存储的辉煌历史。
IBM系统与科技事业部大中华区产品部总经理侯淼认为用户目前对重复数据删除的需求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点是备份的速度与性能,用户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做一次备份所需要的时间窗口越来越长,用户需要有效的设备和技术来缩减备份的时间。第二是扩展能力,即是否有可能对一个庞大的数据量进行处理的能力;第三是数据一致性;最后客户往往还要求整个系统能够满足7*24小时非中断服务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