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设施 > 正文

曹衡康:虚拟化世界在冬天开放

2009-01-21 09:13:50  来源:IT专家网

摘要: 近几年的虚拟化技术市场就是如此,从IBM、AMD、英特尔、微软、Novell到Red Hat,如今各大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开发商都在深入地参与其中。
关键词: 虚拟化

    如果一种技术可能大大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那么它巨大的市场前景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

  近几年的虚拟化技术市场就是如此,从IBM、AMD、英特尔、微软、Novell到Red Hat,如今各大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开发商都在深入地参与其中。

  早在1964年时,L.W.Comeau和R.J.Creasy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名为CP-40的新型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就已经实现了虚拟内存和虚拟机。1972年,IBM发布用于创建灵活大型主机的虚拟机(VM)技术,可根据动态的需求快速而有效地使用各种资源。此后若干年,商业Unix开发商把众多的虚拟化功能不断添加到企业产品上,但当时虚拟化市场一直发展得不温不火。直到2005年之后,业界才开始热衷于向主流市场销售虚拟化产品。

  促使客户对技术产生兴趣的是利润。客户渴望降低成本,而虚拟化技术正是能帮助企业有效利用各种IT资源。据估计,大多数服务器的利用率只有15%,同时浪费的还有维护物理硬件运转所必要的电源和暖通空调资源。

  日益紧张的全球经济给大多数企业都带来了压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组成部分的IT部门,也将会收到极大的影响;企业的预算控制将越来越严厉。IT部门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成本”部门,将不得不考虑更多的节流措施。但是,企业的业务并不一定会像“预算”一样减少,IT部门将面对更加复杂的新的业务需求,如企业将会祈望一个低成本的应用方式、桌面操作方式甚至更加低廉的用户交互方式。而这些需要将不得不依赖企业已有的IT环境来实现。显然,借助虚拟化的思想可以实现低成本与高效使用的完美结合。在2009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虚拟化不仅仅是一个最热的话题,同时也会成为唯一可能在经济萎缩的形势下依旧实现增长的IT领域。由于服务器虚拟化可以帮助企业用户在数分钟之内快速配置虚拟机,所以虚拟PC的普及将成为下一股虚拟化热潮中的主力军。Gartner预计,虚拟机的数据量将从2007年的500万台增加到2011年的6.6亿台。

  那么,企业究竟可以采取哪些虚拟化的方案来真正实现成本与高效的平衡呢?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服务器虚拟化与“免费”互联网的完美结合。据初步估算,一台X86物理服务器的运行成本大概在每月400美金左右,而根据Amazon Webservices的报价,使用云端的一台虚拟服务器的租金大约为0.1—0.8美元每小时。每一个会算账的CFO都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两者的成本差距,在金融风暴肆虐的今天,会有更多的CIO考虑将企业的应用部署到云端,来降低应用的总体拥有成本。当然,真正将企业的核心应用部署在云端的虚拟服务器上,企业的CIO不免有很多的顾虑,如安全问题、效率问题等。领先的虚拟化方案提供商也关注到了企业的这些担忧,推出众多云计算方案,帮助企业逐步将应用系统移植到云服务上,大大降低企业应用的总体拥有成本,同时也能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构筑企业自己的“云”模式:端到端的虚拟化方案。除了采用服务商提供的云服务以外,一些重点行业的IT部门也在考虑借鉴云的概念,搭建自己的企业云,这样的方案无疑也会极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应用访问安全性以及应用管理的效率。

  任意时刻、任意设备的互联互通。即将到来的2009年,可以预见的是,差旅费逐年降低、分支机构可能不再租赁正式的办公场所、公司的正式员工可能不再增加,更多依靠现有员工更多的贡献来共渡难关。这些都会要求企业人员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和远程访问。虚拟化隔离了应用与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与OS的硬耦合关系,从而实现了应用与桌面操作系统的大集中。采用类似虚拟化技术的高速应用/桌面交付协议,可以帮助企业用户不管在什么地点、采用什么设备,都能访问到企业的应用和虚拟桌面。

  虚拟即时会议。员工差旅费不断受限,但企业员工之间和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会议沟通需求并不会随之下降,在同时面临降低出差成本和增强沟通这双重要求时,虚拟即时会议等虚拟会议管理系统是很好的工具。

  根据Gartner近日发布报告,未来几年里,虚拟化(Virtualization)应用将在大型企业的IT基础设施中发挥主导作用,并给各大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带来变革。我们期待并相信虚拟化应用的普及能够带来新的IT管理思维。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