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4 13:55:04 来源:计算机世界
在线视频的风行,向互联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带宽挑战,如果不想办法,几年后互联网可能将因带宽瓶颈而大拥堵,甚至崩溃——这是本报4月14日刊发的孙定总编签字《2010年互联网将崩溃?》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专门致电本报指出,他所研究的创新互联网节带机制将可以拯救互联网面临的带宽危机。
播存结构解决冗余流量问题
据李院士介绍,2006~2007年度,由李幼平、倪光南、陈式刚三位院士负责,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设立了题为《播存网格的工程构思》的咨询项目。该项目研究发现,互联网存在巨额带宽浪费:在两个节点之间,完全相同的内容经常会被无数次地冗余传送。
当前风行的视频共享等业务促使了这种互联网冗余流量的急剧上升,有时甚至占据了网络总流量的大半。由于IP分组缺失语义定位,很难鉴别数据包是否属于冗余流量,多播、CDN、P2P等本可抑制冗余流量的手段计算运行过于复杂,没有呈现节省全社会带宽资源的明显效果。
“只需在共享数据IP包的报头,添加定位语义地址的UCL代码,并用卫星广播营造一层跨越‘端对端’的‘播存结构’,冗余流量问题将得以简单解决。所谓“2010年互联网面临崩溃”之类的担心,也将不复存在。”李幼平院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UCL代码由16个字节组成,前8个字节是基本定位,分别标识信息的内容提供单位、分类子目、管理策略以及时序排列;后8个字节是为本体定位,标明本内容归属的分类领域,便于与其他内容相近的文件自动聚类和自动链接。UCL代码嵌入IP报头的任选段,组合成为一种用于广播的IP包——BIP分组。BIP分组可以在TS流中传输,一个BIP分组包含1至8个TS包,最长1504字节,符合以太网链路层的规范。因此,以太网环境是通信IP包与广播TS流相互交融的恰当场所。
所谓的“播存结构”(Broad-Storage) ,是一种融合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和P2P(Peer to Peer)的广泛存储资源的网络结构。它通过卫星广播将传输内容直达全国城乡,分布存储在距离用户最近的地方。用“广播加存储”的方式,形成“广泛存储”的网络结构。在广播终端引入海量存储,可以积累不同时刻播出的内容,把瞬态存在的广播数据流,变成为时间上长期存在的服务器数据库,向最终用户提供双向式按需服务。播存结构是一种不限分中心数目的CDN,它可以将网站的内容分布存储于任意多的分中心,是超级CDN。而且它的规模、速度、成本都优于CDN。同时播存结构与P2P的思想一致,都想充分利用就近的分布式存储资源,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播存结构是分布式存储结构的“多、快、好、省”的极致。同时由于有管制的广播方式加入,使得它克服了P2P天生的缺陷。播存结构能很好地解决无功流量的问题,也可以按照吐故纳新的方式,滚动地更新存储器中的内容,使得网络中的传输成本与存储成本始终达到最优配置。当然,由于现在的广播技术和存储器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价格的不断下调,也使得播存结构对互联网的普适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双结构”的互联网
当然,播存结构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存在内容瓶颈。“广播确实有能力推送上千种传媒的当天的全部内容,但终端只能是‘尽力而为’地收存,也只能在有限的天数内积累其中有限的内容。再说,文化传播在数学上服从幂律,千种传媒虽有能力吸引八、九成的访问,但余下的一、二成,是被称为“长尾”的上百万种网站吸引,这是民意的体现,也是多元文化的组成部份。播存结构没有能力反映现代文化的全貌,这是它面临的内容瓶颈。”李幼平告诉记者。
此外,缺失完整的互动能力是播存结构的“第二根软肋”。完整的互动,指用户对信源同时具备选择能力和贡献能力。播存结构是一种单向系统,虽然具备某种选择能力,但缺失发表用户意见的反馈贡献能力,严格说只能是一种准互动,不是完整的互动。“总之,播存结构并非完美,只不过是‘尽力而为收存’。但是借助播存结构作为手段,可以实现互联网、广播网和电信网的相互帮助与和谐整合。互联网演化成计算机通信和计算机广播的双结构网,将呈现节省社会资源的自然融合。”李幼平认为。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