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5 14:23:05 来源:IT专家网
在用户甄选适合自己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时,功能性,可升级性,方便易用,包装和定价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用户还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进行量体裁衣,比如你所在的是一家拥有数千台服务器的大型企业,还是少于20台服务器的小型公司。但不幸的是,企业经常会顾此失彼,比如说,为了优惠的价格牺牲某些特性,或者为了易于使用放弃部分功能等等。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向有利用户的方向好转。
目前市场上可用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之间有很多显著的不同之处。因此企业必须多做了解来确保他们选择的解决方案能同时满足目前和长期的业务和IT需求。如果准备不足就会导致将来产生重复投入和其他的后续问题。如果一项技术的能力或性能无法升级,或者不能为用户提供丰富而广泛的特性设置,那么随着未来需求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就会严重限制IT的发展和选择。因此适应力就逐渐成为IT拓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尽管服务器虚拟化只是相对新兴的技术,但它的价值已经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如今服务器虚拟化正逐步成为不同行业和地区IT产品有效性的推动器。不同规模的企业都配置这项技术就是基于虚拟化的优势所在:诸如能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通过服务器整合),减少硬件采购和管理费用,降低能量和冷却消耗,改善灾难恢复和促进业务的持续性。
当然企业所期望的有效性标准要取决于很多不同的变量,包括对网络和存储的考虑,另外还要着重特性设置,易于使用和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可升级性等因素。
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在大型企业配置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中小型企业中也亦是如此。中小型公司环境下的升级可能不会像大型企业里那样复杂(你可以想象一下十几台服务器PK成千上万台服务器),但是服务器环境里虚拟化的价值体现是同样的;在节省IT费用方面发挥的作用与大型企业是同等重要的。不过,对于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其中正处于成长上升期的公司而言,他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是选择能适应未来IT业务发展需要的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企业有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划来确保他们的选择能得到最好的定位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接下来我们设计的对照表是指导企业对虚拟化流程的选择。这个表供针对中小型企业使用,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中小型企业,但它对所有的虚拟化企业都有参考作用,无论大小。
服务器虚拟化“对照表”
特性设置
用户应该确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功能,诸如虚拟机管理迁移,负载平衡,灾难恢复,快照支持,备份还是补丁管理等。然后根据对照表与产品特性设置进行对比。有虚拟化经理人吗?虚拟机迁移?除了服务器整合还有减少能耗的嵌入式能力吗?[page] 对企业而言强调特性趋于标准化和可选性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可选,用户也应该将增加功能的费用计算在内。用户还应该注意相似特性之间任何的差别(比如,虚拟机迁移是自动化完成的还是手动操作的?快照如何实现?备份和灾难恢复如何完成?等)
易于使用
产品的配置,管理和维护是否容易实现?随着应用环境的升级会有何变化?安装时间是以小时还是分钟来计算?巨响在哪,挑战又是什么等,用户有何期望?产品和变化的特性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些特性如何包装(比如打包或单独列项)?产品能与存储区域网络存储兼容吗?企业应该根据厂商的参考文档,在类似的环境下按章使用。要谨记不断发生的管理费用经常会远远超出购买费用。
虚拟基础架构管理
场频是否有功能强大的基础架构管理平台或者虚拟化控制层?一名虚拟化经理能允许虚拟基础架构来支持多用户环境,多种物理基础架构,更重要的是能集成包括更高级别的管理软件在内的第三方应用软件。虚拟化控制层与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适用性,可靠性和可升级性能力是一体的,要对这些任务执行的工作流的同步负责。按照这种理解,虚拟控制层就是让虚拟基础架构实现不间断运转的发动机和火车头。没有虚拟控制层,就会增加使用中断的可能,风险也随着增加。
共性和异性
产品能支持什么操作系统?什么存储?那种管理程序?有虚拟化经理人吗?平台的整体规划是什么?独立软件开发商和独立硬件供应商的生态系统是怎么样的?更需注意的是,厂商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是那家?如何备份?如何存储等等。你是锁定一家厂商的产品或管理程序,或基础架构的设计能被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
价格
用户必须要谨记虽然价格很重要,但它只是你做出选择的一个因素。用户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比应该是在一对一的基础上进行。第一眼吸引我们的优势经过进一步的核查会发现未必能成为最终选择。我们要问的关键问题包括:技术定价如何?是在每路的基础上定价吗?这些特性是否是在标准定价之内?如果不是,这些可选项的额外售价是多少?管理包括那些?服务包括那些?他们的定价如何?企业应该列出每项产品不同配置的费用(比如8路,4路等)。
这份列表上不同项目根据不同企业自身情况的不同,重要程度也有所区别,但是他们都很重要。举例来说,价格和易于使用的特性可能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更加重要。同时随着环境和IT的变化,虚拟基础架构管理层和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灵活性的重要作用也逐渐凸显。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