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设施 > 正文

浅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

2012-07-31 14:31:34  来源:互联网

摘要:数据在存储的安全威胁有多种情况都会造成数据失效。如自然灾害、件故障、软件故障、人为的误操作、资源不足引起的计划性停机。
关键词: 数据存储 灾难恢复

    一、数据存储中存在的安全性威胁


    数据在存储的安全威胁有多种情况都会造成数据失效。如自然灾害、件故障、软件故障、人为的误操作、资源不足引起的计划性停机。而这种数据失效对于整个公司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数据存储的方式及备份方案、结构的选择


    我们在存储信息时要对数据进行分类,这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安全保护的基本原则。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做数据备份和系统备份,备份是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部的数据或部分的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他存储介质的过程。备份的层次有硬件级备份、软件级备份和人工级备份。而我们在选择备份方案之前先要把握备份的主要特点:备份介质的容量要足够大,够存放备份的所有数据,备份必须是有效的备份:备份是一个可管理性的备份。而一个完整的备份应该包括备份硬件、备份软件、备份策略这三个部分。


    数据的保存方式是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介质中,而不同的介质有不同的功能和特性。我们要结合数据的特点和介质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存储设备。我们常用的备份设备有磁盘、磁盘阵列、光盘库等。


    在备份系统中,备份软件要提供备份策略的制定、备份介质的管理等功能。选择备份软件要求操作简单灵活、稳定可靠、可以全面保护数据、支持多种备份介质和实现快速灾难恢复。目前市场流行的备份软件有Veritas公司的Net Back up和BackupExec、Legato公司的Net Worker等。


    备份策略是指确定需要备份的内容、时间及方式。各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己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备份策略。从备份策略上来讲,备份可以分为: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以及累加备份。我们通常在实际的应用中是将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近十年来,由于企事业单位的分支机构的建立,数据出现了地理性分散的现象,从而推动了存储技术的新发展,出现了网络附加存储和存储区域网络存储备份技术。传统的数据存储方式是直连方式存储(DAS),它的缺点是存储备份过于依赖服务器,当服务器出现异常时,将会导致数据的丢失;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为了提高数据备份的效率和可靠性,IT界的精英们又开发了双机热备份系统,它的出现适应了网络化的发展。从数据容灾的角度上说,双机热备系统又称为活动互援备份。[page]    网络附加存储(NAS)设备一般由存储设备、网络部分及控制器三个部分构成,独立封装在一个机壳内,连接到现有的网络中,为网络共享盘提供数据和文件服务,通过网络连接存储管理软件,存储设备上的数据可自动进行备份,而当存储设备出现故障时,又可自动进行切换和执行恢复工作。


    存储区域网络(SAN)则是通过网络连接设备将存储设备与相关服务器连接起来的高速专用子网,提供更便捷的数据存储服务。该方式易于扩充,能提高数据的容错能力、可靠性、可用性及网络使用的性能。利用存储区域网络,不仅可以提供更大容量的存储数据,而且地域上也可分散、缓解大量数据传输对网络速度的要求与影响,能够有效的减少总体拥有成本。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存储技术的发展,数据备份技术与设备也在不断进步,采用虚拟存储技术、数据迁移技术等新产品渐渐浮出水面。企业应从实际需求出发,综合考虑系统的性价比,设计出适合本企业的数据备份方案。


    三、数据的灾难恢复


    灾难恢复技术也称业务连续性技术,它能够为重要的计算机系统提供意外事故发生时,保持业务持续运营。企事业信息系统是企事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企事业计算机系统必须采用灾难恢复技术予以保护。一旦系统遭到攻击或因自然灾害导致数据的破坏或丢失,灾难恢复可以最大程度恢复系统,尽可能的实现RPO=O,RT0=0,实现系统的零数据丢失,保证系统的可用性。灾难恢复最重要的是建立异地存储备份中心,同时,在制定灾难恢复策略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保护完整的系统配置文档;二是根据业务需要决定数据异地存储的频率;三是保护关键业务的服务器。


    四、结束语


    数据正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和重要财富,加强对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系统的建设,是确保企业信息系统持续正常进行的重要举措。并且在美国,政府部门已经颁布了相关的规定,要求公司企业制定大范围的应急计划和采取数据的备份措施。因此,每个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数据和数据备份的重要性,做到未雨绸缪,保护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可靠、不间断的运行。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