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7 14:20:27 来源:中关村在线
最近几年,很多企业已经显着提升了它们的计算资源的利用率和灵活性,显着大概68%的服务器已经实现虚拟化。但是企业或服务供应商市场的存储资源还没有看到类似的大规模结构变化。 外部存储设备市场的规模高达590亿美元,但是已经转用新架构的存储设备所占的比例还不到5%。但是,存储行业可能会在未来5年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
网络数据中心已经通过由行业标准服务器和存储组件组成的聚合型架构体现出软件定义型数据中心的优势。Facebook、亚马逊和谷歌三大服务商并未使用价格昂贵的专利存储阵列。 这些公司配备了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它们的存储技术集中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各种先进软件上。它们开发出来的软件现在并未公开销售,但是很多新的存储厂商已经在努力为企业用户提供类似的解决方案。
一些创新存储厂商将面向市场推出基于设备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提供了聚合型基础设施,即以商品服务器为平台,有常规软件管理的计算和存储资源。 混合存储设备厂商Nimble宣称它的文件系统不但可以提供核心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作为设备推出市场。至少有12家初创公司已经开发出以闪存为核心的存储设备。
那么,新型存储设备或聚合型计算/存储设备是否会成为下一代存储架构中的主导产品? 在今后的十年里,软件定义型数据中心是否会将大多数连网和存储资产都包括进来?
回顾二十年前,现在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存储阵列当时才刚刚问世,那时候服务器处理器的能力还比较小,硬盘的容量也比较小,固态存储的价格还很昂贵,系统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也不高。将存储资源定位在能够本地管理的某个专用设备上肯定能够为企业用户提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势。 现在,专用存储设备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一级/二级存储的架构中,但是支持它们的配置率的很多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了。如今,服务器处理器的能力已经超过了存储工作负载的需求。 最小的服务器机架都很配备数个TB的存储空间,固态存储的价格也已经降到足够低的水平,能够被用于非易失性存储解决方案。但是设备行业还保持着一些常规做法,即使是创新存储厂商也是如此。
企业是否会转用真正的软件定义型存储解决方案?
企业用户不愿转用软件定义型存储解决方案是有很多原因的。将存储软件与行业标准硬件包装在一起,做成一台设备来简化开发和部署,软件就可以根据一小部分硬件配置来定制。 这是一种相对更简单的业务模式。同时它也更容易部署配置,因为那样企业客户就无需配置存储架构了,只要将它连接起来即可。 如果能够续提供设备,存储厂商就更容易将新产品与企业客户已经熟悉的传统产品进行对比,循序渐进地变化更容易让客户接受。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因此最近十年内崛起的存储初创公司一直在不断销售设备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存储设备的客户通常比较保守,因为他们负责的数据通常都是他们的公司的核心资产。 负责服务器虚拟化的团队成功地将计算资源分离出来并融入集中管理的各种资源池。但是很多大公司的存储团队从组织架构上来说是独立的,过去一直负责采购存储阵列,管理存储LUN和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这些客户非常愿意购买存储设备。他们以前并不一定接触过那些工具或在灵活的基础设施上支持廉价设备的新解决方案。 说实在的,如果有人因为数据有效性和安全性而购买了EMC的设备,他可能也不会被公司炒鱿鱼。
然而,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型的存储设备都有不足之处。每一台设备都会创造出一个需要管理的存储孤岛。 换用聚合型设备要求企业客户更换整个基础设施,那必然会影响到公司的持续运营,而且还有很高的风险。而且那些设备还会令企业客户在软件、硬件和服务上对某一家厂商产生很强的依赖性。
真正的软件定义型存储解决方案可以融入现有的基础设施中,这样企业客户就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投资。这样做还可以为企业客户提供一定的灵活性,让他们能够使用不同类型的硬件,以免过分依赖于某一家厂商,同时还可以迅速享受到创新和价格下跌带来的经济效益。 它可以利用常规存储服务将数据从各种传统的硬件、服务器侧存储以及难以管理的闪存或硬盘中提取出来,建立一个单一的资源池,从而简化管理和提高灵活性。或许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为企业客户提供一些工具来更准确地规划数据,以支持各种应用,节约成本,提高性能,保证有效性,实现数据保护和其他关键属性。
很多企业客户已经从将不同种类的计算资源提取出来建立一个集中管理的灵活资源池的解决方案中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将不同类型的存储资源提取出来建立一个灵活的存储资源池也能提供类似的经济效益,那样企业用户就能为每一个应用动态分配存储容量、性能和优化服务了。数据架构将成为主要组件,而不是存储管理。我们预计配备分布式数据中心的大型企业客户、系统集成商和存储组件供应商将密切关注真正的软件定义型存储的普及率并推动其增长,那些企业客户、系统集成商和存储组件供应商都很乐于看到现有的专利存储设备商业模式分崩离析。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