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5 11:18:51 来源:eNet
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电信是其他行业信息化的通信技术保障,电信信息化对所有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发展都有推动作用。在电信信息化的整体战略框架中,档案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企业转型和精确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撑的重大责任。2003年1月,中国电信集团提出了电信企业档案信息化的三年规划,2005年全集团要实现省级电信公司和80%以上的地(市)电信分公司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工作,逐步在省(区、市)范围内实现计算机联网查询档案信息,达到档案资源共享。
根据这一精神,2003年,在提升江苏电信档案工作水平和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总目标的指导下,江苏电信与北京量子伟业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量子伟业)合作开发档案管理系统,其主要目标有三:
1.建立各类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库,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挖掘,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决策提供准确、快速的服务。
2.适用于全省电信档案工作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整个档案业务工作的流程化、自动化。
3.在省公司本部、直属单位、市、县分公司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和联网查询档案信息。
经过近四年的分步推进式建设,现已在江苏省电信系统内建成省公司领导下覆盖全省的电信档案信息网络,初步实现了实现档案馆(室)藏数字化、档案业务管理流程化、档案提供利用网络化。
江苏电信在全面梳理原有档案工作的基础上,吸纳了一些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一方面,对档案管理方法进行历史性改革与创新,改变档案传统的按“卷”整理方式,推行新的按“ 件”整理方式并纳入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流程化管理。重新编制了管理档案、电子档案、合同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信用档案等17 个档案业务工作执行流程,以可操作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档案工作流程进行固化和优化。通过档案系统的实施,把各类档案梳理在收集、整理、鉴定、利用、保管、统计、销毁、编研等环节中并全部实行“ 按件管理”。同时,在系统中配合以中国电信企业档案分类规则(一级、二级、三级类目),以达到细化检索、深化利用的目的。另一方面,数字档案馆的设计参考了国际推荐的OAIS模型以及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实现了从电子文件生成、流转、归档、利用到长期保管的全程闭环式管理流程。通过实现OA 等其它系统与档案系统的无缝连接,使上游业务系统每年增量的电子文件材料自动归档,同时逐步完成对馆( 室)藏重要、珍贵、利用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的工作。然后,对归档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挖掘,形成服务产品,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服务,解决了“前端收集”和“后端利用”两个关键环节的管理难题。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在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内,江苏电信和量子伟业合作,于2003 年6 月、2004 年12 月分别进行了“江苏电信公司本部档案管理系统工程”和“江苏电信档案管理系统全省推广工程”以及“基于OAIS框架下的数字档案馆”三期工程建设。整个系统采用省集中建设模式,基于企业内部网络(DCN网络),将服务器平台、数据集中存放在省公司,整个系统按档案管理的流程,分为收集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利用子系统。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统一规划,规范标准,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第一阶段:省公司本部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试点阶段(2003 年6 月至2004 年8 月); 第二阶段:地( 市)分公司档案管理系统推广阶段(2004 年9 月至2005 年6 月);第三阶段:县级公司档案管理系统普及阶段(2005 年6 月至2005 年8月);第四阶段:全省资源共享,联网应用阶段(2005年9月至11 月)。由于目标明确,管理科学,工程项目有序开展,确保了各个阶段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制度建设方面,江苏电信也相应了做了一些创新性的改革与完善。面对着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结合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实际,江苏电信的档案管理人员对传统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分别在省、市、县公司三个层面上,统一时间内要求在各网站上建立、完善《档案馆(室)工作标准》、《档案人员四参加》等11 项档案管理制度。制发了《江苏电信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检查标准》,以电信档案管理年度检查制度为依托,以系统内两个“ 档案协作组”为载体,通过制度管理和单位之间的互相交流,不仅强化了对所属单位的指导、监督与考核,而且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使全省系统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引申出来的众多举措进行了全面规范,制定了《单位全宗卷管理办法》、《电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归档科技项目文件整理办法》等12 个配套管理办法,有效地支撑了档案信息系统的运行。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