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穿越中国纺织业的“冰河期”

2008-06-16 09:25:50  来源:《招商周刊》

摘要:表面上看,制造业今天的步履维艰,是一系列消极因素导致的产业链的末端震荡,但必须正视的是,无论是制造业的困难,还是纺织行业的“冰河期”,正是成本、外销市场等相对局限的生
关键词: 纺织

   那些以为青岛是座洋溢着欧风的时尚城市的人,逛完青岛的商场后多半会在脑中重新判断;那些抱着来青岛采购本地时装的外地人,多半会再也提不起这个念头。“青岛姑娘外地衣”,青岛纺织服装甚至连本地市场都难以满足,昔日的纺织服装重镇风光不再。

  纺织业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青岛纺织业自发端起便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做外贸,忙加工,放弃自主的发展换来了青岛纺织业30年的繁荣。全球价值链的利润流向有一条著名的“微笑曲线”: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与中间的生产制造连成的U型。跨国公司把微笑中上扬的嘴角紧紧留在自己脸上,最终品尝谷底苦涩的,是青岛的纺织业,中国的制造业。

  表面上看,制造业今天的步履维艰,是一系列消极因素导致的产业链的末端震荡,但必须正视的是,无论是制造业的困难,还是纺织行业的“冰河期”,正是成本、外销市场等相对局限的生产要素逐渐消失殆尽的必然结果。

  青岛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问题,其实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缩影。制造业只有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我们的产业才能笑得起来,我们的国家才可能真正成为崛起的大国。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路径一定脱不开这样的逻辑:当我们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品牌时,我们的产品才是活的,带呼吸的。

  最近,在青岛市经贸委行业处调研现场,青岛纺联控股集团董事长闫勇拿出一卷数米长的卷轴,在大会议桌上展开,是原图大小的棉纺“清明上河图”。图案精致逼真,只有近距离观察才能看到细致的布纹,工艺令人惊叹。闫勇让在座的各位为这幅用新疆彩棉织就的“名画”估值,由于前所未见,有人的估价竞达数万。

  这件产品尚未面市,闫勇最终没有透露其成本和预计的市场价。但他说,只要卖到几千,“利润空间就不错了”。作为一个老棉纺织基地,青岛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是势在必行了。低价市场早已不值得青岛恋战,大家心里都清楚,只有类似于“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差异化的小众产品,才是青岛纺织业的出路所在。

  历史上的轻纺城

  人的一生,都是包裹在被子和衣服里度过的。“衣食住行”,“衣”排在人生琐事之首,大概就是因为人与衣的“相依为命”。青岛纺织业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有了“上青天”的美誉,不少上了点岁数的青岛人,心里都有一股“纺织情结”,他们至今还记得四方区老工业基地的繁华,记得一个年轻小伙子娶到一个“纺织姑娘”的喜悦与自豪。

  跳出历史局限来审视,青岛的产业发展一直遵循着主导产业的驱动。所谓“主导产业驱动”,就是在经济不同的增长阶段,由当时的消费需求热点拉动,循着投入产出联系,形成了相应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表现出比其他产业更高的增长效率,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主导产业驱动”的层面讨论纺织业,就更容易理解纺织业为何被称为是青岛的“母亲工业”了。与需求热点相对应,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主导产业,主要是纺织、轻工等;90年代主要是新一代家电产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在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中,则是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等先导性产业,钢铁、建材、化工、机械等中间投入品行业,以及能源、运输等基础行业。

  青岛市的产业发展路径,从与上海、天津媲美的纺织业,到海尔、海信等五朵金花,直至今日,一直契合“主导产业驱动”的产业发展主题。在产业与经济发展的“主题更迭”之间,纺织是逐渐淡出主流产业的。

  暂且抛开感情与意识形态不谈,青岛的纺织业发端于上世纪初的产业转移:20世纪初,日本占领青岛,将本国纺织业逐渐转移至青岛。承接了日本的初级产业,青岛纺织业迎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发展。

  然而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中国的纺织业似乎一直是被选择的对象。据美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美进口我国纺织品、服装数量同比减少1.68%、7.74%;越南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势头依然强劲,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数量同比分别增长29.69%、33.06%;印度对美出口纺织品数量增长0.54%、对美出口服装数量增长1.72%。 尽管目前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在美市场占有率仍居第一位,但订单已经开始往越南等周边国家转移。

  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被越南和印度抢占,也许就是纺织业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开始。与上世纪初的产业转移不同的是,本轮是阵痛性的移出,而非被式动的移入,我们有条件也有实力,选择对自己伤害最小的方式。站在资本逻辑上看,低层次纺织基地向东南亚转移是必然的,因为中国不可能永远为世界做加工厂,中国的工人也不可能永远拿着远低于劳动价值的酬劳。

  于是,新的主题破壳而出——产业升级。

  产业提升的路径

  当年“李宁”有一款T恤,一年的销量就有上百万件。但纯棉T恤被复制很容易,只要对方便宜20%,厂家就很容易被打败。青岛的情况也是如此。纺织业并非准入门槛很高的尖端产业,很容易被复制、抄袭,在过去以出口创汇为指导的产业发展中,青岛以及全国东南沿海布局了大批具备中生产低档产品能力的纺织服装企业,面对国外订单彼此竞相压价。直到今天,纺织服装行业都没有一个能够统领行业、遏制恶性竞争的行业性组织。

  自解放以来,青岛历来是纺织服装的出口基地,青岛纺织服装何以步步失守,究其原因,是青岛纺织业没能适应市场体系的流变。过去青岛纺织服装以出口创汇为主,外贸这一块由国家统筹集中管理,山东省的外贸出口设在青岛,下边的工厂企业没有自主出口经营权,只不过是产品交到外贸,集中代理出口。生产厂家没有自主意识,外贸部门也没有自己的生产、加工企业,体制死,架子空,没有建立相应的产业结构链。由于这些历史原因,青岛国有纺织企业一直没能彻底冲破体制束缚,此次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对青岛的冲击也就更为沉重。

  而在国家层面,纺织行业早已被定位为“过剩产业”,从2005年下半年到今年5月份,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18%以上,出口退税率也已从17%下调到11%,这都成为行业重要的减利因素。宏观调控政策正在作用于行业,无论是点刹还是急刹,企业的感觉都是异常苦涩的。

  而在税收方面,青岛企业所承担的也远多于南方企业。石狮市一家为九牧王供应面料的生产商,一年的销售额达3亿元,只缴了10万元的税金。而青岛一家销售收入5亿元,尚无盈利能力的纺织企业,2007年竟然交了3000万元的增值税。都说市场经济是公平的,但同在中国的土地上,面对同样的国内外市场,由于税收差异、纠结不清的体制问题、产业链布局等原因,青岛的企业与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存在先天性的成本不均等,从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极难到达同一终点。

  “产业升级”,看似一个复杂高深的词汇,放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就并非高不可攀了。以青岛的强项棉纺为例,同样是做棉制品,但要加入些功能性材料如莱卡,弹性和透气性就会更好,排汗也更好,这就跟一般的棉纺制品区分开了,也就做到了小小的产品升级。

  尽管筚路蓝缕,青岛纺织业仍默默地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奋战了几年。青岛纺联集团六棉有限公司(原青岛第六棉纺织厂,以下简称六棉)是1921年建立的老厂,郝建秀工作组就诞生于六棉。如今,六棉的8.5万吨纱锭,已经不生产任何纯棉产品了。

  用六棉经营厂长孙爱云的话说,棉纺的特点是大批量,但六棉全做小批量,是“只做点心,不做馒头”。目前,六棉生产的坯纱、坯布、针织用纱走在全国前列,国内90%以上的高端差别化用纱都产自六棉,石狮市60%休闲裤装面料也来自六棉。六棉的生产技术可以把40多种纤维跨行业按任意比例混纺,孙爱云说:“棉纺的高附加值之路,就是将全世界最好的纤维综合组合,实现功能互补。”

  从六棉身上,已经不难看出产业升级的曙光了。而青岛纺织业产业提升、重塑产业形象的重担,很大一部分落在青岛纺联控股集团的肩上。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是纺织总公司的国有改制企业,青岛国有纺织企业全部属于它的旗下。以棉纺为例,若棉纺业能够集团化运行,以一个龙头企业为核心,成立棉纺集团,实行实业与资本结合,资产运作和资本运作相结合,就相当于解开一个扣,实现了满盘皆活,这将为青岛纺织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青岛纺联控股集团已经把棉纺生产企业迁至胶州纺织染整工业园,一期已投产运行,这将在胶州一带形成服装面料的供应基地,与即墨、城阳服装业在纺织面料方面形成良性互补。同时,青岛也已经开始积极与福建石狮合作,建设辅料配送中心,长期制约青岛市服装产业链发展的辅料短缺、不配套问题,已经有了彻底解决的希望。

  青岛纺联控股集团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将普通纺织平台转移至巴基斯坦。今后青岛纺织业的发展方向,是做新型原料和特色纺织、有机棉织物、儿童纺织、贴身家纺,青岛纺织业只需和生产天丝的奥地利兰精公司一样,只抓产业链上游附加值最高的部分。

  站在地球上做生意

  同样是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的纺织品出口,广东所受冲击远大于浙江福建等省,原因就在于后者早已开始注重品牌和拓展内销,而广东很多企业依然依赖加工贸易收取微薄的利润,这使得广东省不得不在行业大洗牌过程中作出调整。事实再次强调,纺织业摆脱困境的道路,与其他产业一样,唯有升级与创新。

  青岛是知名的品牌之都,全国所有家电企业都梦想成为下一个海尔,海尔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名牌,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国内市场;青啤早年恋战海外,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2%,后来及时调转方向,在国内占有率蹿至20%,知名度一跃而起。

  同理,只做贴牌加工,青岛纺织业永远不会出现中国名牌、世界名牌,放大来讲,这也是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产业升级守则。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这是好事,但也是把“双刃剑”,它意味着收入水平提高,要素成本上升。维持了20多年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要改变,低成本优势的削弱将带动剧烈的结构调整,同时,拉动自主创新的市场条件正在形成。

  中国制造的模式之变已经开始,未来产业的力量大小,终究是由品牌力和创新力决定的。一家韩国时装企业的中国代表说,现在的纺织服装业与过去不同了,过去要两个月才能从欧美传到中国的信息,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差了。而在三年之内,中国的低档市场将全部消失,只留下中高档市场。

  青岛的纺织服装想要强大,家电业已经给出了成功路径:就是和海尔、海信一样,做自主品牌,用知识带来的创新力,市场带来的营销力,站在地球上,与地球人做生意。今年五月初,纺织业等到了几年来一直期待的利好消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称,“纺织出口退税肯定不会再下降了”。

  政策都是即时的,根本的是行业要提高,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今年前两个月的统计数据表明,行业三分之一的企业贡献了绝大多数利润,另外三分之二的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

  另一个事实是,这三分之一比较好的纺织企业平均利润仍能达到10%,比很多行业都要高。如何摆脱大数法则,吸引金融等社会资源的关怀,也许就是青岛纺织业摆脱“冰河期”,获得新一轮“进化”的契机。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