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5 17:33:46 来源:信息方略
ERP专家陈启申认为,选型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而是成功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全流程中的一个子流程。他把企业成功实施ERP规范流程归纳为八个字——“知理·知己·知彼·知用”。
成功实施ERP靠规范流程对于这样的误区企业在选型前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早已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但是直到目前,问题依然不少。尤其是对于软件选型的问题很多企业依然存在很多困惑。面对琳琅满目的ERP产品,企业该如何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企业在软件选型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为此,CIOINSIGHT杂志社记者采访了国内知名ERP专家陈启申。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接触ERP的专家,其著作《供需链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ERP)》,《ERP——从内部集成起步》(第二版),《知理·知己·知彼·知用》等管理信息化普及教材位于国内最畅销的企业信息化专业书籍之列,业内不少人士进入ERP领域都是从阅读这些图书开始的。
20多年来,陈启申一直从事ERP教育的普及工作,在总结了长期以来国内MRP II / ERP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企业成功实施ERP规范流程的八字箴言——“知理·知己·知彼·知用”。目前,陈启申已70多岁高龄,尚在为中国ERP事业的普及教育而辛勤工作着,并谦逊地把自己称为“ERP普及教育工作者”,是业内公认的中国ERP启蒙老师。软件选型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既平常又重要的事情,你个人如何看待软件选型这个问题?
陈启申:我个人认为,“ 软件选型”本身就是一种误区式的提法。就ERP产品而言,过去习惯地被称为“软件包(Package)”,现在一般称为“解决方案(Solution)”。我认为应当把软件选型称为“选择解决方案”更为确切,很多国外公司已经把ERP叫做“Solution”而不是“Package”。“选软件”和“寻求解决方案”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
选软件就像买大白菜,选择的标准是价廉物美,要讨价还价。而寻求解决方案要看能不能解决问题,便宜货往往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再便宜也没有意义。ERP是投资,不是消费,不能简单地控制成本,而是要做投资效益分析,要研究花了钱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能够得到多少回报、多长时间可以收回投资等这样的问题。目前就是因为对“选型”的理解有误区,才会出现恶性的价格竞争,结果是企业和软件商两败俱伤。
选型就是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工具。比如要在墙上打个洞,究竟什么样的工具最适合?是大锤、凿子,还是电钻、冲击钻?虽然这些工具都能打洞,但必须根据洞的大小、深浅、精度要求、墙面材质,有目的地选用。
我在《知理·知己·知彼·知用》一书中曾以裁纸为例,说明管理需求同信息化工具的关系。如果想在电话机旁放一些纸片做来电记录,那么只要把一张大纸折一下,用手随意撕成几张小纸片就行了。但是,如果要把一张两寸相片贴在某个证件上,就不能靠手撕了,要用剪刀剪。如果相片很多,例如照相馆,他们还要采用更专业的工具——一个带坐标定位的裁纸板。管理的规模和管理深度不同,所需的信息化支持工具也是不同的,和选择裁纸工具是一样的道理。
自称ERP的产品很多,但是此ERP非彼ERP,关键要看企业解决什么问题。ERP是“解决方案”,还是仅仅只是一个“软件”,是目前软件选型认识上的最大分歧点,不少人在此有误区。
对于这样的误区,企业应该如何来解决?有没有什么规律或者程序可以遵循?
寻求解决方案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它是成功实施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全流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子流程。总结几十年来我国实施MRP II /ERP的经验教训,我把成功实施ERP的规范流程归纳为“知理·知己·知彼·知用”这八个字。其中“选型”只是第三个环节“知彼”,是在完成“知理”和“知己”之后才能开始的一个步骤。换句话说,如果还不“知理”,也不“知己”,就开始选型,一定会捅大漏子。
“知理·知己·知彼·知用”流程是客观规律的总结。我把这八个字称之为“成功实施ERP的规范流程”。这八个字的先后顺序不能随意颠倒。
首先是“知理”。企业首先要清楚ERP为何物、起什么作用、能够给企业带来哪些效益、为什么会带来这些效益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清楚了ERP的机理,才能判断企业存在的各类问题能不能用ERP来解决。
为什么要把“知理”放在第一位?企业一定要清楚,ERP不是灵丹妙药,有些问题ERP能解决,有些问题ERP解决不了。例如有一个化工厂的厂长和我谈到,加入WTO后他们厂肯定竞争不过国外的企业。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因为成本高。”我再问他:“为什么成本高?”他的回答是:“由于设备落后。”对于这样的问题,ERP就无法解决。ERP虽然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但是由于设备落后导致的高成本,ERP是毫无办法的。
其次是“知己”,就是能够明确企业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战略和定位,在选型前一定要对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因果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然后针对产生问题的根源,判断这些问题是不是ERP能够解决的,如果是,再进一步设计理想的解决方案以及业务流程、制定预期目标、做投资效益分析等。
有一些问题不是ERP能够解决的,有些问题需要应用多个信息化系统共同解决。比如有些情况应当先完善PDM,有些需要信息门户或电子商务来解决,有的甚至要改革企业现行的激励机制、保证数据准确,有的还要调整组织结构、重新划分职责范围。因此,要多做分析,把握上ERP的时机,仓促上马往往会事与愿违。
“知彼”就是在“知己”的基础上组织得力的选型班子,带着问题去选择解决方案和长期的合作伙伴。遵照选型的基本原则和步骤,选择适用的信息系统,切忌盲目性。
最后“知用”就是深化应用,实现预期的目标。特别要强调的是,“成功上线”是一句IT术语,意思是各个子系统都挂到总线(Bus)上,流程基本走通。但“上线”并不等于实现预期目标,说成功实施ERP,必须是最终解决了预期想要解决的问题。
从上面讲的来看,“知彼”只是整个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如果前面两个环节没有做好,一下就跳到“知彼”,就是拔苗助长。但是现实中有的企业就是不顾客观规律,蛮干瞎干,前景实在令人担忧。
经常有这样的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差旅费,走访了大量用户,希望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案例。如果这些用户和选型的企业不是同一个类型,虽然可以学到一些实施ERP的经验,但是同一个ERP产品在不同的环境中能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访问那些性质相近、存在同样或类似问题的用户。不能走马观花,让厂商牵着鼻子走。
对于任何一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ERP、MES、SCM、CRM等,都不能一知半解、浅尝辄止。除此之外,企业在软件选型的过程中还存在其他哪些问题或者误区呢?
首先,企业对于选型应当作为一种投资来看,不能看做是消费行为。如果把选择解决方案看做是消费行为的话,就会考虑到成本,就会侃价,造成谁便宜就买谁的。如果看做是投资行为的话,就要考虑回报问题。应用软件后能够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做投资效益分析。
所以对于选型,企业的一把手要负起责任,要有相应的领导统一管理,严格把关审核。
业内著名管理专家金达仁一直在强调企业主体意识,他指出:“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充分表明,ERP在我国应用的成败并不取决于技术、资金、网站、应用软件和软件实施,而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主体意识。”企业自己选软件,用软件,如果自己不对自己负责,又能指望谁来为你负责呢?
其次,企业实施ERP最大的问题是:不少企业高管对信息化和ERP处于一种“似懂非懂,又自以为很懂”的状态。经常会遇到有的企业一把手在谈到ERP时,讲得头头是道,好像什么都懂了。但是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例如,CAD和CAPP与ERP是应用范围完全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前两个基本上只在一个部门(设计、工艺)中应用,而后者要涉及到跨部门的协同运作问题。跨部门和单一部门应用的复杂性完全不同,在项目总监选派上,需要具有全局管理经验以及熟悉多部门工作的副总来负责。如果老总明白了这个区别,在责任人的任命上,就一定会考虑这个因素。
再次,管理和IT技术脱轨,或者叫“两张皮”。通常的情况是:业务人员不知信息化的应用,IT专业人员不懂业务流程的需求。CIO没有钻到CEO的心里,了解CEO最关心的关键问题,以致CEO感觉不到CIO的支持,造成CIO与CEO之间的隔阂,使得CIO的工作陷入被动。
此外,员工缺少一种“系统、整体、全局、集成、追求卓越”的思维方式。几千年封建社会留下的封建割据,“文革”期间盛行的“以我为核心”的山头主义,小农经济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自满意识等阴魂不散。每个部门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整体利益,“为民”、“为公”都成了漂亮的空话。
还有部分企业的管理意识落后。一些企业希望选择可以做几套账的ERP来维护落后的管理模式。因此,选型还需要企业从管理思想上有所转变。没有追求卓越、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是用不好ERP系统的。
你认为目前企业在软件选型上有哪几种类型?
我认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盲目型,另一类是理智型。而在盲目型中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赶时髦、追风型。看到别的企业都上了ERP,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于是一哄而上,但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ERP、有没有条件上,而只是提出一些空洞的、无法衡量的所谓目标,像“管理上一个台阶”、“实现信息集成”、“理顺管理流程”等,错把“手段”当成目标。
二是当成“面子工程”,借ERP搞象建设。这一现象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相当普遍。当时,为了进入国家一级、二级企业,为了在IT建设上达到标准规定的水平,就盲目上ERP来证明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成就”。ERP验收也多是走过场。上ERP没有目标,也就没有验收标准。最后是鼓掌通过、签字画押、领纪念品、合影留念、聚餐痛饮。这样的形式主义铺张场面在国内已是家常便饭,最后总是皆大欢喜,验收项目几乎没有通不过的。这种做法也许对某些行政部门或软件公司有一些宣传业绩的效果,但很难说是对
企业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积极作用,只能是劳民伤财。
三是上级领导或主管机关的命令。我在讲课时,就遇到有信息主管讲:上ERP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问他:“为什么要上ERP ?”回答是:“上级机关的要求。”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这种怪圈是因为上级领导把所属企业实施ERP的数量当做自己的政绩,要求一定要有
百分之多少的企业上ERP。更有甚者,地方主管部门事先规定几家在自己所辖地区“优选”的软件,企业如果选了“优选”产品,就可以获得扶植(如低息贷款);而被选中的软件商也要向主管部门表示“感激之情”。真是吃了买方吃卖方。还有个别领导给所辖企业打白条,
下指令购买某个ERP软件……种种选型怪像,都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和官本位文化造成的后果,是对正确选型的严重干扰,是造成“ERP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坚决抵制。
四是为了吃“唐僧肉”。这种说法是一个软件公司的业务经理的见解,他认为ERP是块大肥肉,一个项目下来,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上亿元,这么肥的“唐僧肉”谁都想来吃一口。不管好用不好用,先买了再说。这期间,很多人会从中得到好处,可以从中分得一杯羹。到头来,倒霉的只有企业自己。
盲目上ERP,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可悲的。一旦项目失败,用户往往会怪罪于软件商,不惜毁坏软件商及其产品的声誉。因此,对待盲目型的用户,不仅有用户选型问题,也有软件商选择客户的问题。曾经有一家企业问一家国产软件商为什么不参加投标,这家软件商的回答是:“你们选软件,我们也要选客户。”言外之意,不能纯粹为了一份订单,失去了自己的品牌和声誉。而对于理智型的企业来说,基本上是按照“知理·知己·知彼·知用”科学的客观规律来处理选型的问题。就像“幸福的家庭原因都是一样的,不幸福的家庭原因千奇百怪”一样。
那么,错误的软件选型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危害?
总的来讲就是“拿人民币打水漂”,白白浪费了企业的宝贵资源。如果再不好好总结,就会得出各种不实的结论。企业自己白丢钱不说,还要散布一些误解,例如“ERP不好用”意不服水土”等,找替死鬼,把所有的罪名都怪到ERP身上,给未来想上ERP的企业蒙上一层阴影,造成极恶劣的影响,对信息化极其有害。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