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5 11:24:38 来源:CIO时代
协同和OA的概念之争,似乎已经接近尾声。
这个最能代表协同软件和其他办公软件能否共存的案例,在经过数年概念之争之后,以没有最终获胜方的结局告终,宣布了协同软件和OA的共存。
融合并升华其他产品的功能。一条清晰明朗的发展路线,已然摆在各协同品牌面前。
界限不再分明
从协同软件诞生之际开始,就注定了其不能摆脱源自OA的影子。
OA的历史可谓“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虽然二十多年OA的发展不温不火,但事实上其长期以来一直兢兢业业担负着“办公自动化”重任,帮助企业从传统的手工办公迅速迈向了无纸化办公,从而成为信息化建设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
随着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OA由于其局限性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而协同软件理念、协同应用的兴起,让这个“办公自动化”历程中的元老,一度处于边缘地位。
可以说协同软件的某些功能,基本就是传统OA的复制。公文流转、档案管理、人事信息、日程安排、通知公告,这些传统OA必备的功能,也是目前协同产品的基本功能之一。OA和协同软件的血缘之近,不仅消费者难以辨认,甚至专家都不好作出明确的区分。
因此将协同和OA进行强制划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点击科技和复旦协达一直试图将“协同软件”与传统OA划清界限的,从市场反馈看来,在大幅增加教育市场的成本之后,并无助于推广“协同软件”。
因而,协同厂商如果包容OA概念,以“协同办公”作为基础来构建整体市场,能有效降低教育市场的成本,更有利于加快用户对“协同软件”的认同。泛微以“协同办公“为核心构建旗下产品线,就是成功融合OA概念的典型案例,值得其他品牌借鉴。
撇清关系已经被证明是一条不太可行的道路,界限不再分明的协同软件和OA,融合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企业软组织的管家?
协同软件融合OA的案例,是协同软件对专业软件进行融合管理的典型。协同软件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正时刻扮演这种融合管理各专业软件的“管家”角色。
国内协同领导品牌泛微软件相关负责人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其表示,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中,虽然能给企业带来便利,但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三大难题。很多时候,企业上了各种专业软件,却依然面临资源难以统一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阵的情况,因而需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打通这些资源之间的孤岛。
泛微通过对企业信息建设的深入研究,发现连通这些孤岛之间的桥梁,就是协同应用。与关注局部管理的软件不同,协同应用更关注于对企业各种分散存在或被分隔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发挥这些资源最大的价值。而协同理念的本质也正是在于打破资源(人、财、物、信息、流程)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
正是因为协同软件这个“管家”,才能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协同各专业软件,为推进同一个目标发挥出应有的功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达成预期经营目标。
融合之外的自我展现
融合OA等企业信息化软件,已经在目前主流厂商如泛微、用友致远的产品中,成为了一致的“协同软件“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泛微、用友致远等对各自的产品进行差异化定位,形成了自己的独立风格。
以泛微为例,这个协同行业领先品牌认为,只有重视文化和制度、人与组织的协同发展,才能在企业管理中,将协同软件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
纵观泛微所倡导的协同管理理念和产品,可以看出,泛微产品不仅能够规范企业的工作流程,促进企业内外部知识信息的共享,更是以企业文化和制度为基础,以企业战略和创新为核心,强调企业文化与制度、人员与组织的协调发展,为企业建立良好的智能化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实现宏观战略目标。
关键性管控管理,是泛微产品关注的的核心。泛微帮助企业建立关键管控体系,有指令、有方向、有监控、有反馈、有改善的闭环,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同时也形成了企业独有的文化。
泛微重视企业文化并无道理。对于大规模的公司来说,完全依靠制度无法掌控,而是依靠文化形成每一位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从而指导自身的工作。泛微协同管理平台可以将企业的遍布全国甚至国外的员工,都集中在协同管理平台上。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你可以感受到你身边有很多同事在一起奋斗,当你有了困难,你随时可以找到可以协助你的人,企业文化因此形成。而依靠泛微协同管理平台,企业文化可以实现集中传播,并不断的扩散出去。
制度化、体系化虚拟企业组织的建立,以及企业文化的形成,这些因素,都对企业提高执行力,达成企业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协同OA领域的高速发展,证明了协同软件和OA融合的正确性。随着协同应用的日趋成熟,我们期待看到,协同软件在融合和专业之间展现出来的个性,也将会越来越鲜明。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