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组织知识资产的诡秘

2008-04-22 12:01:48  来源:价值中国网

摘要:今天,很少有人否定知识资产在后工业社会(还有各种称呼,比如“知识社会”)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知识比起资本、生产设备,甚至是企业品牌、市场份额等那些概念都更加难以捉摸。知
关键词: 知识管理

    这个命题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如果你经营的是一家市场化的企业,而不是拥有垄断资源的企业,那么你能够拥有的最重要的和最可持续的资产是知识资产——不是关系资源,也不是货币资本。当前最热门的管理词汇是“创新”,而无论是制度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或组织创新,其实质都是知识的创新和创造。

  然而,知识资产特性中一项最大的诡秘就是,与货币或实物资产的不变性质不同,知识资产自身一直处在变化当中。比如,娃哈哈的老板宗庆后有一句管理名言“先吃肉,后啃骨头”,是说经营企业要“先易后难”。这句话在十年前可能是对的,但是在今天和明天可能都不对。因为企业生存的条件已经彻底地改变了,“先吃肉,后啃骨头”必须是在市场竞争不那么剧烈的时候、市场环境变化不那么复杂的时候、行业发展不那么快的时候。而新经济(不特指互联网经济)的情形是“风卷残云”,而且是放大了马太效应的“赢家通吃”。所以,今天和明天的商业运营一定是“先难后易”。

  今天,很少有人否定知识资产在后工业社会(还有各种称呼,比如“知识社会”)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知识比起资本、生产设备,甚至是企业品牌、市场份额等那些概念都更加难以捉摸。知识的概念被认为过于简单又过于含混不清,在管理和决策上无法进行分析。毕竟,知识的本质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哲学问题(认识论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看看当前的企业管理理论。比如,关于企业的经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关注最大化利润的过程;关于企业的组织理论则关注最大化的控制;而企业的人际关系理论则倾向于强调最大化个人满足,与由此可能带来的个人生产率和创造力。基于知识的理论现在还处在发展的非常早期阶段。主要是关注最大化企业的知识产生、存储和应用过程,其假定是企业是将知识转化成利润的一种机制。

  如果采用一元的认识论,那么最大化知识增长或组织学习,就是要进行不断的实验,使企业组织能学习其环境条件,也包括学习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和应付竞争。但这里存在着认识论难题——除非对于环境描述的知识与该组织无关,否则就无法对这种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如果采用的认识论是多元论,那么企业组织仍然可以被看作是实现知识增长的一种手段,而多元认识论有了更大的解释力。

  博伊索特的多元认识论是三维的。它用“是否可抽象”、“是否可编码”、“是否可扩散”的三种“特征”为“知识资产”作为框架性定义——“知识”是以从“数据”中提取的“信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资产产生了一连串有用的服务,从而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然而,和实物资产不同,知识资产可以在与人分享的同时保存自己,即使将知识给了别人,自己也还有一份。可是,虽然分享知识资产并不降低它对原占有者的效用,但分享却降低了知识资产自身的(经济)价值,因为知识因分享而丧失了稀缺性。这是知识资产最重要的一个悖论。人们通过专利制度来保护知识产权,但这是一种越来越脆弱的制度,因为知识很多时候又需要“扩散”(传播)才能够完成价值。而且,通常“扩散”顺畅的知识都是经过充分“编码”和经过充分“抽象”的。

  Michael Moritz这位风险投资之王,在2007年被《福布斯》杂志选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点石成金者”,他说:“未来20年的企业家比未来100年的都多。”因此,21世纪的前20年非常重要,是决定各个产业格局至关重要的时期,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掌握知识资产。

  VC之痒

  2007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深圳的中小企业板以综合指数5926.70点,平均市盈率85.07倍,上市公司202家,总市值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鸣金收兵。而在2006年底,中小企业板综合指数和平均市盈率仅分别是2493.26点和42.03倍,上市公司102家,总市值仅略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狂飙突进的中小企业板,不仅让投身于资本市场的投机者们热血澎湃,同样也让置身于资本市场前端的创业投资家们收获颇丰。据统计,截至2007年11月16日,新上市的82家企业中,有22家企业背后存在VC或PE的支持,比例高达26.8%。这样的数据让每个创业投资机构心动,中小企业板对创业投资几乎可以说是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

  首先,从行业特点来看,截至2007年底,中小企业板已上市的202家公司分布在22个行业中,平均每个行业不到10家,比较分散。但仔细分析,这些公司总体来说还是偏重于传统行业。特别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木材家具、造纸印刷、石化塑胶等十个类别,在深交所的统计中都划归到制造业的大类,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类别的上市企业主要是制造方向的企业。相应地,过去几年追逐高科技的创业投资也在2007年适时地改变了投资方向,投资行业从集中于TMT转向更广阔的领域,并特别青睐传统行业。

  从地域来看,2007年中小企业板新上市的100家企业,广泛分布于23个省市自治区,仅有广东和浙江的新上市企业数量为两位数,其他省份均为个位数。于是,过去把眼光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发达城市的创投机构,如今也开始深入二三线城市寻找案源,从坐飞机到坐火车再到坐汽车,“上山下乡”成为了投资界的新时尚。

  从企业发展阶段看,由于中小企业板的上市门槛偏高,需要连续三年盈利,累计净利润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因此,在该市场上市的企业普遍成立时间较长。根据对2007年新上市的60家企业的统计,2001年前(含2001年)成立的企业为41家,也就是说68%的企业成立时间达到或超过6年。

  中小企业板的高门槛对创业投资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由于投资基金均有一定的存续时间限制,基于及时退出获利的要求,以中小企业板为上市退出目标的投资,只能是中后期,甚至上市前企业的投资。而这类投资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较少需要深入分析企业和行业。因此,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财务游戏和投机行为,有失创业投资的本义。另一方面,这些上市前的企业,通过创业者多年的辛苦积累,企业利润和现金流都已相对健康,多数对创投资金的需求并不迫切。投资这些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资源型和关系型的行为,只要透过合适的人脉实现投资,创投机构就可以搭上顺风车,分享企业的成长收益,既不需要经历陪伴企业成长的痛苦过程,也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创业投资的这些转变,从投资本身来说并无可厚非。毕竟,创投的获利就是通过未来的股权售卖,被投资企业的上市正是其退出最佳途径。既然中小企业板有这样的一些特点,创投机构自然需要根据资本市场调整自身的投资策略。但是长此以往,中早期的项目将越来越无人问津,投资更靠关系而不是靠给企业提供价值,这将有悖于创业投资的本义,也不利于国家鼓励创业和创新。创业板有望在2008年推出,无论是政府、创业企业,还是创投机构,都对创业板寄予非常大的希望。但如果创业板仍然有持续盈利这类的高门槛,那么创投资金仍然会难以流入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早期创业企业中去,中国的创业投资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投资。 (作者为价值中国网CEO )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