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6 09:50:53 来源:e-works
伴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同时也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在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同时,也为企业的会计控制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从而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ERP系统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调配,利用其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其在财务方面的核心价值体现,有效地融合会计控制思想,在经济活动各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
1、货币资金的会计控制
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是企业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面喻,2001年我国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结合规范,ERP系统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控制。
1.1 收支两条线
ERP系统通过应收、应付模块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应收模块主要核算销售收款以及杂项收款(如罚款收入、废料款收入)等,应付模块主要核算材料付款(含预付款,下同)、固定资产付款、员工借款、费用报销等。通过对业务的分类,并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实现收支两条线运作。
1.2 出纳与会计的职务分离
ERP系统不仅对业务进行了分类,而且根据内部控制的需要,也对一些关键岗位的功能作了分类。比如销售会计操作应收模块,材料会计操作应付模块,实现对业务的审核及记账、复核等,出纳操作现金模块,实现资金的对账、银行调节等。
1.3 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贯穿整个ERP系统,对每一个会计科目对应的业务实现逐笔控制,货币资金相关的业务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个控制点。其他业务(如实物资产、采购、销售、成本费用等)的预算控制类同,以下不再累述。
2、实物资产的会计控制
实物资产主要是企业拥有或者能够控制的有形资产,主要包括存货和固定资产,它们在企业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较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基础。2001年我国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明确指出:“单位应当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被盗、毁损和流失。”
由于ERP系统中存货业务与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业务较为密切,并在其中有较为详尽的描述,所以本部分内容以固定资产为主。结合规范,ERP系统主要通过以下四方面实现控制。
2.1 固定资产增加环节的控制
在增加环节的控制包括预算控制、不同增加方式的控制等两方面。
2.1.1 预算的控制,主要通过会计科目进行金额控制。
2.1.2 不同增加方式的控制
2.1.2.1 外购的固定资产(含融资租赁等):发票结算在应付模块处理,完成之后,将相关信息传递到固定资产模块并产生或调整相应的固定资产信息。由此做到财务结算与实物验收、管理的统一,落实验收入库的控制节点。
2.1.2.2 自制的固定资产:完工之后,实物转移到资产使用部门时,同时在固定资产模块手工增加固定资产信息,其业务通过中转会计科目控制,以实现两者的统一。实物完工转出时,借:固定资产中转,贷: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增加固定资产信息时,借:固定资产,贷:固定资产中转。(笔者注:以下中转会计科目的相关会计分录类同,不再累述)。如果固定资产中转科目未结平,则此环节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核查。
2.2 固定资产入库后的控制
2.2.1 编号管理:对于每一笔固定资产,都按照编码规则编有唯一的号码。
2.2.2 责任人管理:对于每一笔固定资产,都明确相应的责任人。
2.2.3 存放地点管理:对于每一笔固定资产,都指定具体的物理存放地点。
2.2.4 使用部门管理:对于每一笔固定资产,都明确有相应的使用部门。
2.3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控制
2.3.1 资产移送的控制:资产在内部移动时,其所对应的责任人、存放地点、使用部门等也做相应的变更记录,以此跟踪实物移动的轨迹。
2.3.2 资产折旧的控制:固定资产模块对每一笔固定资产都将其归属于某一个类别,每个类别下有统一的折旧方法、年限、残值率等,由此防患个别资产计提折旧时未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在计提折旧时,相应的折旧费用科目也计入到相关使用部门的费用账上,做到一一对应,由此避免误提或错提折旧。
2.4 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
固定资产处置一般包括两种情况,即销售或报废。对于此环节的控制,ERP系统也是通过中转类会计科目进行岗位间的相互牵制,固定资产模块记录资产处置的相关信息,并留有中转会计科目的余额,对应的应收模块记录相应的发票和收款信息,并将中转会计科目余额结平。
3、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控制
采购业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采购部门根据业务部门的需要购入各种物质,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明确指出:“单位应当合理设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控制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会计控制,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减少采购风险。”,2002年我国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作了更详细的规范。结合规范,ERP系统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控制。
3.1 事前控制
3.1.1 预算控制:主要通过会计科目进行金额控制。
3.1.2 计划控制:ERP系统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物料需求计划,ERP系统通过严谨的计算,得出物料的需求计划,包括需要什么物料,何时需要,需要多少,向谁采购、由谁负责等详细信息。
3.2 事中控制
3.2.1 岗位分离控制:在ERP系统中,物料需求计划来源于计划模块,主要是物料和数量以及供应商,一般由计划部门负责;采购价格一般有财务人员参与,最终定价后由财务部门管理,并录入和管理报价单或一揽子协议,按照协议明确的时段控制具体供应商的采购价格;采购合同的订立由采购员负责,由采购主管负责审批;采购入库由仓储部门在库存模块处理;结算与付款由财务部门在应付模块处理。贯穿于整个采购与付款环节的各个节点分别由相关部门负责,分离不相容的职责。
3.2.2 请购与审批控制:请购单一般来源于计划模块的物料需求计划,在此已经基本确定了供应商、物料、数量,以及要求的送货日期等,而采购价格一般来源于一揽子采购协议或报价单,属于事先约定的内容。采购员根据请购单形成采购订单合同,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最后由采购主管审批。
3.2.3 入库控制:仓管员严格根据采购订单合同所约定的供应商、物料、数量、送货日期等在ERP系统库存模块作接收事务处理,并验收入库,不允许挪用或超额接收(累计数控制)或无订单接收,从而与采购环节保持一致。
3.3 事后控制
3.3.1 发票结算控制:供应商按照要求开来增值税发票,材料会计在此环节进行控制。首先将发票与采购订单、入库单进行匹配,确保供应商、物料、采购数量、入库数量等信息的一致,并对数量的进行累计控制,即发票累计数量不允许超过该订单该物料的采购订单数量,更不允许超过入库累计数量;其次对发票单价进行复核,确保其与一揽子采购协议或报价单一致;最后根据ERP系统计算的发票总额与实际发票总额进行比对,对数量、单价再一次验证。
3.3.2 付款控制:应付模块在付款方面实行三方面的控制。首先,付款申请一般来源于ERP系统的资金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是由ERP系统根据发票及到期日自动计算而来,由此可以避免未到期的付款;其次付款必须匹配供应商及发票才能付款,而且是对发票余额付款,不是发票票面金额,另外,如果发票要求是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方式,则ERP系统也不允许用现金或银行存款进行支付;最后,对于有预付款的供应商,ERP系统会提示操作用户对此供应商先核销预付款,再作付款,防患重复付款。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