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困境与SaaS模式应用研究

2010-04-27 10:17:31  来源:万方数据

摘要:中小企业多数面临市场竞争激烈、资金匮乏、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不高等难题。信息化建设一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或难以开展。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 SaaS 软件即服务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其数量已超过1000万家。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多数面临市场竞争激烈、资金匮乏、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不高等难题。信息化建设一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或难以开展。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困境及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何为信息化.如何实施信息化。大都缺乏透彻的认识。往往将信息化简单地理解为有电脑.利用计算机办公。建立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或建立网站.对信息化的内涵缺乏本质的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认识不足往往流于形式而缺乏内涵。难以实现信息化系统性、持续性、开放性、反馈性、效益性的目标。
  2.对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显示:我国有74%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发达国家通常在2%~3%之间。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受企业实力的制约,通常在信息化建设上投人的资金明显不够。即使一些中小企业前期有能力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但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支持。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系统每年的维护费用占整个系统建设费用的10%~20%。资金不足成为阻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3.信息化管理人才少。目前。在中小企业里很难找到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些领导精通企业管理流程.但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有些员工精通信息技术.但不懂企业管理流程。而专业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绝大多数只精通IT技术。对企业信息化难以全面把握,造成业务需求和技术之间的沟通壁垒.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4.没有适合的信息化方案。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有限.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规模宏伟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有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造价昂贵.一般中小企业承担不起.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也跟不上.信息系统实施过程过于繁杂。另外。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企业性质、规模、运营模式、内部流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不是标准化的.不能认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大企业信息化的简化版。
  因此.现实状况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规模、深度、广度都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二.SaaS模式在中小企业应用分析
  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它是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把传统上软件由客户内部运营的模式转变为在线租用的模式。在传统的产品模式中,软件产品交付给客户后在客户内部的IT系统中进行安装、实施、运营及维护;而在SaaS模式下.软件以托管的方式由SaaS服务提供商运营维护.客户通过Internet租赁并远程使用软件。通常按订购的功能模块、Licence数量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租赁费用。
  1.SaaS的服务模式概述
  SaaS服务提供商为中小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软件租赁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企业采用SaaS服务模式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区别.但节省了大量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SaaS模式正好切合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灵活、投入低、快速变化等特点.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的新途径。
  2.SaaS模式的优势
  ①技术方面。SaaS模式操作简易,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企业无需再配备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能得到最新的技术应用,满足企业对信息管理的需求。
  ②投资方面。企业只以相对低廉的“月费”方式投资.不用一次性投资到位。不占用过多的营运资金.从而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不用考虑成本折旧问题,并能及时获得最新硬件平台及最佳解决方案。
  ③维护和管理方面。由于企业采取租用的方式来进行业务管理.不需要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压力,使其能够集中资金对核心业务进行有效的运营。此外。由于软件网络升级方便灵活.能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SaaS模式的应用障碍
  ①与传统使用习惯及文化的矛盾。SaaS模式。作为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源于西方成熟的信息化基础和文化。其带来客户行为习惯的变革,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冲突。比如信任问题.在目前我国信用制度非常不健全,普遍存在“诚信危机”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很不放心把自己的财务数据、客户数据等核心机密信息存储在他人的服务器上。
  ②与客户认知与行为习惯的矛盾。我国信息化历史比较短,国人对软件的认知更多是处在“产品实物”阶段,习惯了自己开发或买个软件安装在自己的电脑上。SaaS模式下,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登陆,用户会认为只是通过一个登陆口不算是拥有产品感觉不放心。对这种操作方式不习惯。
  ③自身内在硬伤。
  a.安全性。SaaS模式不仅存在客观的技术问题.比如黑客攻击、系统瘫痪、数据丢失,同时也存在信任问题。比如数据被供应商外露、商业模式被供应商模仿。目前我国的SaaS供应商多数是中小企业.其信用基础和技术实力都比较低.客户没有理由不担忧。
  b.拓展性。客户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SaaS模式后期的拓展存在很大的技术和成本问题。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对如何设计SaaS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要求很高。
  c.集成性。信息化的本质就是通过企业内外部的集成和共享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优化流程等,企业内外部的集成是企业信息化内在的要求。这就要求SaaS软件或者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需要能与用户原有的IT系统实现集成.否则。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和费用的增加。
  三、相关建议
  首先,SaaS服务商要保证产品的可靠性。SaaS服务商需要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控制力水平,保持有效服务。客户在关键业务操作时。若SaaS服务出现短暂故障.很容易给客户带来较大损失.所以SaaS厂商只有通过签订服务商的服务水平协议条款.保证提供服务的有效性和承担的违约责任等.才能打消客户的顾虑,放心采用SaaS模式。这也需要服务提供商们在技术支持上下更大的功夫,真正做到全天侯支持。
  其次,SaaS服务商要保证产品的安全性。SaaS模式下,企业将自己的数据置于SaaS服务商的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企业有可能会对服务商产生依赖。并承担网络传输中的风险。很多企业担心失去自己控制数据的主动权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如何保障众多客户的数据安全,增强客户对服务商的信赖是SaaS服务商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尤其是SaaS应用从一些不涉及企业敏感数据的领域,如CRM、HR的应用等拓展到财务等企业关键数据领域,安全性更加重要。
  第三,SaaS模式的定价要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在SaaS模式下.服务商开始运作时的盈利水平要比传统授权许可方式的低。但经过较长的时期,SaaS的盈利水平可能会大大超过授权许可的模式,提供更多的现金流。结合中小企业IT预算普遍规模不大的特点,服务商可能要推出更多的优惠和多形式的付款模式.在付款期限和服务水平上给出多样化的组合.满足中小企业需求多且易变的特点。这也要求服务商对自己的预算和支出计划做出改变,并结合更多的在线营销、试用体验等活动吸引中小企业客户。
  第四。SaaS应用的便利性、集成性方面要不断提升。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集成平台.使企业原有IT系统同SaaS应用得到很好的整合。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这是服务商提升其服务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在SaaS模式中。规模化、标准化的架构比较多,基于不同厂商单独定制的软件较少。但只有在规模化同定制化之间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时,SaaS运营商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第五、SaaS服务要以客户为导向。同时管理用户需求与期望。SaaS模式的本质就是服务。服务的本质就是创造客户价值。因此.从SaaS的需求分析、产品设计与开发、服务流程设计到实施运营.每一个环节都要站在客户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要注重用户需求与期望的管理,避免出现为了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加系统功能,避免“随着系统的应用增加,维护成本和复杂度增加到最后几乎没有一个工程师可以说清楚系统的结构。”因此SaaS供应商必须管理好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否则将既让客户失望.又陷自身于“需求陷阱”之中。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