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1 15:12:10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高德拉特在《目标》里面详细地解释了“鼓、绳子、缓冲”的细节。我们很容易把约束条件集中在物料的供给上。事实上如果再仔细研究他的另外三本书《绝不是靠运气》、《关键链》和《仍然不足够》,就可以自然地想到,全部的约束条件其实就是集中在时间方面。在《关键链》里面,我们会看得更加具体,那是从项目角度所做的分析,聚焦于对关键资源的时间上的争夺。
在企业内部到底如何管理内部供应链(一般我们称为内部物流,从物料在多种工序投料加工,形成在制品再到产品这样的产品实现过程)呢?最直接的操作方法是通过核定各个工序在制品的库存量,也就是库存定额,来确定各个能力单元的工作节拍。最典型的就是丰田生产方式中的看板生产,完全根据下道工序的需求来确定本工序的生产进度。所以高德拉特用了三个词来表达这个控制过程:“鼓、绳子、缓冲”。“鼓”其实就是一个大的节拍,“绳子”和“缓冲”其实就是两类缓冲:“绳子”是柔性的时间缓冲,“缓冲”是硬性的时间缓冲,都是在控制能力单元的产出能力。
这个启发的核心价值是集中在对主体节拍的掌握基础之上,我们要非常细致地设计缓冲的机制,保持内部生产秩序的均衡性,同时还要保持外部供应链(供方货品与客户需求)的均匀呼吸。内外协同的均匀呼吸,事实上就是系统的韧性。只有各个能力单元的时间链接才能保持系统的韧性。
然而主体的节拍如何确定呢?这需要我们考察核心工序所在能力单元的节拍。这一点在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约束管理)里面已经阐述得非常透彻了。以它为中轴进行能力展开,具体的订单需求产生之后,将驱动能力单元的运转。能力单元的运转逻辑将“事先”按照产品进行设计,也就是将业务逻辑进行预置,这样就确定了“鼓”的东西。最后是应对异常的情形设置“绳”与“缓冲”的模式。
信息广播之后,各个关联的能力单元都清楚了未来的任务,也就有了预备所需资源的提前期。我总结为“能力预定,系统广播,未来呈现,网状整合,对标执行”。
事情自然不是这么简单,生产设备临时发生重大故障了怎么办?订单受命终止、取消怎么办?能力单元负荷变化了怎么办?所有这些都通过设定的处理模式进行展开,处理的结果都同步通过系统广播进行修订,同时对各种模式又有设计修订的任务。我把这个过程称为决策型知识支持过程,那是运营系统管理者的天职。另外一个方面是我们比较清楚的,内部之能力单元在本质上就是供应商,对它的考评是非常细致的,目的就是确定正常订单任务下可信能力的承诺比例。比如同样的两台冲床所构成的能力单元,甲可能是8小时,有7小时是可信的,乙则只能当5个小时用。通过这些评价来促进它们能力稳定性的提高。
不可行的部分是为规避严谨计划之下的局部风险而准备,这些随着企业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提高,将直接在系统维护的时候对参数进行修订。这些都属于缓冲模式范畴。
用空间来管理SCM(物流与供应链),则以各类库存为重点,属于事后管理;用时间来管理SCM,则以能力单元为重点,属于事前管理。前者是线性的,后者是网状的。他们对微观经济体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