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1 16:23:10 来源:IT168
2005年,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三大主要问题,这与某国际权威机构针对中国700多个样本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状况分析结果不谋而合。调查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水平较低,企业管理环节复杂而不规范。虽然他们努力学习国际先进管理思想,但由于历史、体制、人文背景等诸多因素,管理流程和内容都处于不规范状态;中小企业专业技术和操作人员缺乏,通晓技术和管理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员工快速流失造成人才断层;同时,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不足,企业规模与信息化程度不匹配。
强化企业家的观念和意识
由此看来,解决认识问题、强化信息化观念和意识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因此决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领导企业的企业家的意识和观念。企业家必须把信息化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在战略思想上实现从生产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观念转变,从资本为第一资源向知识为第一资源的观念转变,从追求产品数量和质量向追求产品技术含量的观念转变,从市场价格竞争向创新竞争观念转变,从以管理人、财、物为主向管理知识和技术观念转变。
就像采用任何新技术和新工艺一样,信息化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它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应该是一次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的创新过程,是企业不断改善管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发展过程。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同时,必须把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管理机制的配套建设有机结合,将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
此外,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前提,不单纯追求技术水平,不搞花架子,把信息化建设与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市场反应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中小企业在制定信息化规划时,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在充分考虑成本和可扩展性的基础上选择最适用的解决方案。
强调“人人参与”
信息化不仅仅是“一把手工程”,还是一个“人人参与的一把手工程”——信息化既要化“观念”,又要化“人”。不协调好各个层面的人的观念与认识,千万不可上信息化,否则就等于挖个坑自己跳下去,再自己用土填上。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用户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观念与意识明显不足,人为阻力重重。这体现在:
一、领导班子阻力。信息化的结果是使企业管理环节更透明,营销、采购等过程中一些“暗箱操作”将大白于天下,这必然要触及利益分配和一些既得利益者;
二、中层干部阻力。信息化将为企业打造一个全新的管理体制,重建企业生产系统和组织结构,一些企业中层干部面临“位子”不保、利益受损;另外,在新的管理模式下,中层干部自身素质不足更充分显现;
三、职工方面阻力。现有的企业职工由于自身素质问题,对于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操作方式感到不适应、甚至面临残酷而痛苦的淘汰过程。
因此,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统一认识,冲破各方阻力,同时加强沟通,建立学习型团队,JAC——江汽集团就是我们的好榜样。
量体裁衣:企业信息化建设分类考虑
企业规模、类型不同,其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与重点也必然有所不同。根据最新的分类标准,年营业额在3个亿以上的企业为大型企业,年营业额在3000万至3个亿之间的为中型企业,3000万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在占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的制造业企业中,又有离散式企业和流程式企业之分。
大型集团企业:我认为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在总体框架下,做集团的资产监管、财务监控;建立企业门户。集团内企业则参照不同类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中型企业:离散式企业重在打通ERP框架下的企业物流,实现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步,在形成快速报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企业资源的总体规划,响应快速的市场竞争。进而实施SCM、CRM、企业门户,实现网上洽谈网下交易;流程式企业重在以DCS为核心,遵循“就源输入、数出一源”的原则,实施管控一体化。同时打通企业物流,实现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步,进行企业资源的总体规划,响应快速的市场竞争。进而实施SCM、CRM、企业门户,实现网上洽谈网下交易。
小型企业:我认为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的上市速度,快速报价,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快速形成效益。因此离散式企业重在以CAD/CAPP/PDM/CAE/CAM为核心的数字样机技术的建设,建立ERP框架下的基于成本控制的进销存系统,拉通企业物流;流程式企业则重在以完善DCS控制为核心,建立ERP框架下的基于成本控制的进销存系统,拉通企业物流,并形成管控一体的企业信息化系统。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