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8 09:16:14 来源:IT专家网
在跨入2008年新年之际,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农村信息化就是以信息媒体技术装备农村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逐步由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
信息产业部提出十一五”村通工程”目标,2010年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2020年基本实现电话家家通的”电信小康”目标。加快建立普遍服务基金,降低农村通信价格,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业务都要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如期实现农村信息化和电信小康的目标。
2007年,是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快速发展的一年,农村网民数量突破3700万人,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创造收益的有效手段。
2007年度是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伟大历史任务,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决定和战略部署,以及由此展开的波澜壮阔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农村信息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年,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理论逐步深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推动力不断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继续完善……总之,在这一年里,中国农村信息化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并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以良好的发展势头迈向2008年。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就2007年度中国农村信息化的年度发展情况做一概括和论述。
21世纪世界必将普遍地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我国正在为信息化奠定基础,全方位地发展信息产业,以迎接未来的挑战。那么在2008年,中国农业将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呢?
信息化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围绕着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和到广泛应用,并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工作方式,推动信息技术的进步,从而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促使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引发信息革命的过程。
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产品经营信息化、农业环境信息化、农业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耕种信息化和农村家庭生活信息化等。
其次,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经济以手工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农业信息技术在其它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重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预测,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其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此国家的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政府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承担的是主导性的作用,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协会组织和农民参与农村信息化。
当前,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的步伐,实现由过去的行政指令型向规范服务型转变,强化政府在信息服务中的主导、协调、组织以及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
高校科研机构是农业信息化的研发基地的技术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既担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更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担负着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农业教育提供高级创新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农业信息化的推广过程中,高校还发挥生力军的作用,积极参与到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和建设中。
农民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在农业信息化”企业+农户”、”村社集体组织+协会+农户”、”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协会+农户”等等各种模式中,农户都是其中的参与者,并且农户都是信息化过程中的终端执行者。
信息服务模式是信息流动的表现形式。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指农业信息服务的标准样式,合理的服务模式能够实现农业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从提供方到接受方的顺畅流动,能为其他地区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提供借鉴,得到当地农民认可。它是由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等五部分通过一定的内在运作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选择适合当地农村发展信息服务模式,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第一步。
商业化市场机制是以商业组织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开展的有偿服务为基本特征的。信息的供体主要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和信息企业两大类,信息的受体依然是广大农民。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的商品化、市场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信息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易还不能完全遵循商品价值规律,企业从事的有偿信息服务仍然具有很大的风险性。长远来看,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必须广泛引入市场机制,才能实现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开展。
构建政府、企业、社团与基层农户”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主客体在信息服务中共同投资、协同服务、共同获益,是解决利益分配中的各种矛盾,实现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的可持续运作的有效途径。对于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建议前期采取政府输血的运作机制,中期建立政府补贴与企业让利相结合的运营机制,后期逐步建立农民的消费转移机制,引导农民进行信息消费,才能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农业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和用户信息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农村信息化也会经历一个从传统到先进的演变过程。信息技术进步、经济水平发展、农民文化水平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进和政策法律健全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因,随着上述因素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将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参与型演变,再向完全由市场支配演变。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组织模式将向多元化服务主体模式演变,传播渠道将趋向于现代媒介和多线并行,服务内容将趋向于全面化、专业化、实时化,利益分配机制将由公益性向半公益性和商业性机制演变,政策与法律保障趋向完善和规范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