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7 17:14:37 来源:Amteam.org
中盐宏博(集团)有限公司属于大型国有盐化企业集团,拥有9家子公司,隶属于中国盐业总公司。公司现有员工1700人,总资产7.2亿元;产品横跨化工、医药、食品、建材、包装等7个行业20多个系列,可年产精制盐150万吨,液体盐400万立方米,芒硝10万吨。2005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实现利税7000万元。2006年,中盐宏博集团盐年产能占湖北省盐年总产能的半壁江山。
清晨的薄雾还没有散去,工人们开始在深井中缓缓注入高压水。在水的作用下,云梦地下沉积了千万年的盐层逐渐溶解,形成饱和的卤水,然后由另一口井压出地面。制盐是在厂区进行的,卤水在蓄卤池净化,输入罐中,在蒸汽的高温中加热,水分不断蒸发,成为半盐水的盐浆,再经离心机脱水,经过沸腾床干燥,最终成为了我们所看到的盐。
这就是盐的生产过程。由于生产周期以“天”为单位,目前,中盐宏博甚至已经将工人每天领取多少个包装袋、缝包线都纳入了日成本管理的范围。
“从97年开始,我们就在学习一些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要挤出利润,首先需要确定合理先进、效益最佳化的单位产品目标成本。”总会计师黄汉平介绍道,“中盐宏博将成本考核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成本为核心对生产部门进行考核,占到全部考核指标权重的80%。”
“近几年,煤的货源紧张,价格持续上涨。” 黄汉平说,煤在整个盐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按现有年产盐制品140万吨算,所需煤46万吨,按每吨煤平均每年上涨60元算,仅这一项企业一年就要多支出两千多万元。
原来月成本核算的信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与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的现实情况面前,显得过于滞后。买方市场的形成给企业产生空前压力,业务员在前方拼杀搏得一单,却又担心价格太低而赔本赚吆喝,全因成本心中没底;激烈的价格战让宏博意识到只有持续改进成本管理,强化成本控制,向管理要效益,才能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
在原料成本直线上升的同时,由于缺乏对生产过程中材料消耗的有效监控,一些部门习惯于报喜不报忧,现场信息经过处理后,很多内容被人为地屏蔽掉了。企业无法及时根据成本信息来指导生产、考核人员绩效,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经过一个月的沉积可能高达数十万元。
面对如此的内外部环境,中盐宏博急需及时掌握自己生产过程中每个加工单的日成本情况,及时把握销售订单的边际贡献,以动态地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但是传统成本只能按月获得历史成本,即时成本很难获取,标准成本与成本定额制度也多以会计期为调整时点,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日成本的获取。
2000年,中盐宏博划归到中国盐业总公司,精制盐年产量提升到80万吨,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中盐宏博重点开始着手制定新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的方法。2003年,经过细致周密的分析,中盐宏博决定在金蝶K/3 ERP的基础上采用日成本管理,将成本核算从原来的每月核算一次,缩短到每8小时核算一次。
为了实现每天上班即确定当日产品生产成本的目标,中盐宏博制定了严格的岗位操作职责书,明确各部门必须做到业务单据当日发生,当日处理完毕。系统在审核采购发票和生产领料单时,自动进行存货核算,实现了实时的材料费用核算。
为了准确成本计算的精确性,中盐宏博还采用了灵活的费用分配标准,对于不同的要素费用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对于固定制造费用,以8 小时为基本单位进行平均分配。真空、加热作业主要是靠电来完成,电的成本在整个成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仅次于煤,所以用电的消耗来做该作业的费用分配标准。通过费用分配标准的优化,使得成本更加精确。
日成本管理实现了中盐宏博材料出库的实时核算,通过严格的考核指标,各部门输单员都能实时将各种数据录入系统,借助各系统模块间的无缝集成与流程控制,实现了企业内部了信息的自由共享与传递,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中盐宏博为了获得理想的成本控制效果,将成本核算单元由车间改为班组,而每一班组在一个班次内只生产一种产品,所以,该班组所发生的费用便直接计入了所生产的产品中,诸如一些机物料消耗都明确到班组。在每天的工作调度晨会上,中盐宏博的各部门负责人都会对上一工作日成本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成本波动的原因,以今天的成本信息约束明天的成本。透过实时的成本信息,财务部门可以对变化的成本信息进行分析,若是材料成本上升,则通过与消耗定额的对比,找出是消耗量的原因,或者是采购价格的原因,及时暴露问题,让相关部门及时制定解决方案,让成本的产生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实现利润的增长和企业的增值。
“K/3 ERP系统将公司的产品销售市场、采购市场和生产制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每天处理全公司几万个数据,管理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实现对成本的全面动态有效控制。” 信息处处长聂国庆认为,“通过对事先设定的消耗指标、价格指标、产品指标、质量指标和费用指标的差异分析,直接指明了全公司各个生产线和具体成本控制点的问题所在。通过差异分析使考核由定性转变为定量,量化分解到每个员工,消除了因人而异的“人治”管理弊端。通过对负差异的消除,对正差异的巩固,提高成本控制能力,配合奖罚一针见血,使中盐宏博的成本不断下降。”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