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3 16:23:12 来源:计世网
缺电淡化了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淡化了此行业的信息化。在由于电荒沉默了两年之后,如今电力行业迎来了更大一轮信息化的契机。在经历了两年多的电荒之后,中国电力信息化又要起跑了。“这一次可是动真格的,不会再有回头箭,因为狼真的要来了。”这是日前在上海召开的“2005电力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战略研讨会”上听到的信息。
中国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可谓一波三折。2002年出台的“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一度强劲拉动了这个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可刚甩开膀子走了几步,却迎头遭遇了2003年的大电荒,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转了”,电力信息化也因此跌到了低潮。况且 “缺电”也淡化了这个行业的市场竞争,没有市场竞争也就不着急信息化了。
好在这不是事情的最终结局。哲人说得好,“沉默”往往是“爆发”的前夜。果不其然,两年后的今天这个行业迎来了更大一轮信息化的契机。说起来,这个契机也源于“缺电”--源于缺电带来的电厂投资热。据国家发改委称:2004年全国批准新建电厂的总装机量为6000万千瓦时,而实际开工的发电厂有3位数之多,总装机量达到了1.8千瓦时?,再加上一些高耗能行业的清理整顿,供电紧张的局面将很快缓解。专家预测,明年我国的电力将会实现供需平衡,到2007年,电厂建设过剩的矛盾就会凸现出来。电力供应紧张一旦被打破,“竞价上网”就会旧话重提,电力市场的全面竞争时代也就真的到来了。作为当今市场竞争的利器,信息化在电力行业再掀高潮也就成了挡不住的趋势。
但专家也提醒,由于计划经济烙印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再次起跑不会一帆风顺。当前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注意信息化与市场化不同步的矛盾。电力是我国信息化起步最早的行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也是我国市场化改革最迟的行业,这是一个矛盾,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信息化需求不明确。
凯捷中国副总裁李波博士指出,发达国家电力行业的信息化与市场化是同步的,信息化比较从容有序,而我们这里一会是改革,一会是缺电,无法集中精力。“这种状态容易把信息化做糟蹋了,一个项目或者开发完了得不到应用,或者开发完了需求又变了,或者因为规划不周变成了系统孤岛。” 国电南瑞公司副总工程师宋燕敏也谈到,“国内电力企业经常是在比较急的状态下做事,政策变化快,很多事缺少周密的科学论证”。他们都认为,要解决这个矛盾,特别需要主要领导全程参与,并从战略层次而非仅仅从技术角度上谋划和策动信息化进程。从会议采访的情况看,电力企业的信息部门(计算中心)大多是从属于某个业务部门的二级部门,在企业的地位不足以支撑其完成信息化的重任。
二要注意市场化对信息化的新挑战。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它将把延续了几十年的电力运行管理体制完全打破。譬如原来发电、输电、配电是一家人,市场化之后就是两家人或三家人了,运行的主体不同了,并且以往的近距离管理可能会变成远距离管理,电网的安全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挑战还来自信息系统灵活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凯捷荷兰SAP公用事业解决方案中心负责人Michel van Zutphen介绍,早先欧洲电力系统是一体化的供应链,电力市场开放后,发电、输电、零售分成了不同的经济实体,但信息系统却分不开,带来了很多麻烦。所以信息系统上马时一定要考虑“灵活”问题,特别是客户这块要方便切分和调整。“一家人时可以用一个系统,两家人就需要把系统拆分开来。”标准化也是这个道理。中国幅员辽阔,一个电力集团下面会有一二百个电厂,信息系统的标准和规范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电力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导致许多省、市甚至一个企业内部都在使用不同的信息编码,这为市场化之后更大范围的信息交换埋下了隐患。
三要注意电力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实现电力与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与信息专委会主任孙嘉平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电力生产和消费国,受资源和环保因素制约,应当把“多发电”和“节电”结合起来。我国GDP单位耗电量是发达国家的3~5倍,节电已成当务之急。
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经济师胡兆光呼吁,为节省电力,应当通过综合资源规划方法(IRP)加强“需求侧管理”(即DSM,对电力用户推行节电及负荷管理的一种方法)。美国自1973年以来,通过需求侧管理获得的能源是国内能源供应增长量的4倍,2000年,美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与1973年几乎一样,而同一时期的人均GDP却增长了74%。李波介绍,需求侧管理需要建立节能和需求模型,这也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再次起跑都是箭在弦上的事”。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