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2008年中国电力信息化的梦与痛

2008-04-09 11:12:14  来源:AMT

摘要:中电联已经发布2007年度报告,中国电力实现了基本的供需平衡,过剩现象初现端倪,但并没有出现严重过剩。在这样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电力投资方向与投资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将呈现
关键词: 电力信息化

    2008年1月13日,中电联发布《2007年中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报告认为2007年中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电网建设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电源建设投资继续呈现下降的态势,电力投资增速趋缓,使近几年出现的电源投资比重过高、电源电网投资比例失调的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投资结构更加合理。前几年装机快速增长的江苏、浙江等省份的装机增速已经明显回落;装机增长速度高于20%的省区减少为内蒙古、安徽、广西和云南四个。

    该报告似乎印证了凯捷集团2007年2月27日发布的《在多重需求和放松管制条件下的中国电力行业投资》报告中的预言:“中国电力供需的平衡会在2006年底或2007年初实现。”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近几年的电力投资热潮过后确实还没有出现严重的电力过剩。这是否印证了凯捷在这份报告中的另一个预言:“从长远看,2006年、2007年实现的电力供需平衡,很快便会被新出现的电力短缺打破”?

    凯捷中国区副总裁陈持平曾经表示,中国到2020年的电力需求将达12.3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15年电力总投资的规模将达到5900亿美元,并且年均投入4800万千瓦装机容量。但即使按这一增速发展至2020年,中国人均装机指标也仅仅达到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水平。“中国电力市场的投资空间和机会还很巨大”。但凯捷认为这种投资模式将会改变,即中国电力市场新的并购浪潮将在两年内发生,并将逐步改变过去分散的市场结构,企业需要更多地考虑并购现有的电厂而不是新建电厂,中国政府希望新一代的外资引入能给中国电力行业带来管理和技术能力的提升。”

    如果事实真如凯捷所言,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以来深受政策及市场影响的中国电力信息化在未来两年后将路向何方?2008,中国电力信息化的梦与痛将是什么?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凯捷大中华区副总裁彭军先生。

    PI:2005年7月,凯捷咨询的第四次电力行业调研集中于中国电力行业,并于2007年2月27日同时在北京和巴黎向全球同步发布了著名的《在多重需求和放松管制条件下的中国电力行业投资》调研报告,引起了相关媒体的广泛关注。时隔近一年,中电联已经发布年度报告,中国电力只是实现了基本的供需平衡,过剩现象初现端倪,但并没有出现严重过剩。您如何评价2008年中国电力投资方向与投资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您认为这种现状及发展趋势将对中国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及管理体系产生哪些影响?

    彭军:凯捷的全球能源研究院与中国本地顾问共同完成的《在多重需求和放松管制条件下的中国电力行业投资》调研报告始于2005年,主要概述2005和2006两年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市场发展非常非常快,我们发觉有一些新的趋势,在中国的电力市场上出现,特别是在2007年,因此近期我们还将讨论一下是不是再做一次类似这样的调研项目。目前就能源而言,中国和印度是凯捷的新的市场,我们必须不断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关于投资方面,我觉得新型能源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最近我们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对他们整个集团的战略和管理控制进行了研究,特别规划了他们未来5年左右的电力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内容。我们从其中看到,中国政府对于新型能源投入非常大,例如已经明确提出核能未来要占到电力市场发电量20%的市场。这意味着像广核电这样规模的企业未来将近有要建五个核电的发电厂16个反应堆在今后5年里要建成投产,我们统计了一下,这样的规模下,未来的发电量将相当于中国整个发电量市场的60%。中核总以及五大发电集团公司等都会加大对核电的投入。总的来讲,今后五年里,新能源特别是在核电以及风电、可再生能源等方面一定会加大投入,且投资比例应该能占到整个投资额的50%。

    因此,2007年与我们之前所做的调查相比,确实有着相当大的变化。2007年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但在未来五年里,更多的调整源于投资的结构调整,尤其是煤炭火电的投入会逐渐趋向于减少,同时可能出现企业并购行为。这对改善整个电力行业特别是发电的投资结构非常有利,同时也能更加吸引海外投资者,例如中广核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背后,实际上是引进了和法国电力的投资。根据我们的了解,欧洲和美国等大型电力公司都非常希望进入中国,但是他们并不想投入类似火电等传统项目,而只对新型能源感兴趣。但就火电来讲,我觉得还是可能会按照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低于或者持平的速度加大投资,毕竟中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核电、风电这样的新型能源是投资的新趋势也不可逆转。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是有一些新的趋势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

    PI:目前,电力企业特别是5大发电集团及其他电力集团纷纷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扩张,挣抢发电资源,整合浪潮已然如火如荼。如果从现在起的两年之内果真新建电厂转向电厂并购,作为世界级的管理咨询公司,贵公司认为这种趋势将对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产生哪些影响?中国电力企业目前应该从哪些方面改变他们的管理之道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更为激烈的竞争?

    彭军:反过来讲,我认为这种投资趋势的变化并不会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产生什么影响,毕竟只是投资方向的转变。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由于火电方面投入的逐渐平稳,很多火电厂就会偏向于去做并购了,一些小的、地区性的电厂逐渐会觉得一旦上网竞价,价格优势会很难体现;大的发电厂则需要不断扩张,进入新的区域、新的地域,例如电厂主要集中于华北的大唐发电集团,他们肯定希望能够进入到其它的区域,但目前再建其它新的电厂很难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并购方式就会成为他们进入其他区域的最好方式。如果是这样,我认为这一点对中国电力企业的管理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毕竟在中国来讲,并购之前后都要面对不同地域或者区域的电力公司在管理风格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性。这样的并购,势必要求中国的发电集团必须具备能够在今后的几年里不断整合这些购并进来的新电厂的能力。

    因为目前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从电价竞价上网的角度来讲,各发电集团的相对弱竞争态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未来几年以后,如果电力管制进一步放松的话,有可能会导致竞争趋势越来越加剧。如果说目前为止的弱竞争态势对于这些电厂而言真正的竞争压力来自成本,因为煤价、燃料不断上涨、环境对排放的要求以及资产管理、物流等压力都会提升成本。

    如何获得成本优势?通常的做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新技术的投入以提高煤炭的发电率,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率;二是转向上游运作,即利用资本优势兼并矿山或收购煤矿企业,从产业链的角度提高成本优势。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势必都会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成本核算、资产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集团信息化或者信息化的整合就会提上日程。

    就目前来看,电力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降低成本的优势还不是那么明显,加强集团管控力度的需求虽然相对较为明显,但总的情况还并不理想。然而,中国电力企业集团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我们已经看到,大部分中国电力集团正逐渐从区域走向全国。借鉴世界电力集团的发展历程,未来的管理趋势是,集团化或者并购后的电力企业,首先必须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变革,不能再将单一电厂作为一个管理单位,必须引入区域运营这样的模式,将相对集中的电厂建成一个新的运营中心。对中国的电力集团而言,这不但意味着管理幅度的增加,同时还意味着必须改变原有的物流、物资、设备、生产、人力及财务等管理结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相适应的、全新的集团运作管理模式。这一点与全球电力的管理趋势也非常吻合。那么,面向未来的中国电力企业必须提前在管理方面做好足够的准备。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