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6 09:20:12 来源:计算机世界报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一个高数据型的行业,银行业多年来都是行业信息化的领头羊。从“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到“九五”见成效,从小到大、从单项业务到综合业务、从单一网点到全国联网,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银行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面对WTO下的新形势,我国银行业一方面要应对国外银行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要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日益增长的要求。同时,还要面对银行业过去发展中积累的一些问题,进行金融系统改革。在这一历史性的关头,信息技术能够给银行业带来什么价值?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
记者: 中国加入WTO后,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银行业将如何进行应对?
陈静: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带来全球金融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国外强有力的竞争者会进入国内市场,国内不少中小商业银行也会崛起,这将给中国传统的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我认为,WTO对中国银行业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从以银行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这种转变将通过银行产品的多样化和服务的个性化具体表现出来。过去,不同银行提供的服务都大同小异,老百姓没有什么可以挑选的。现在,随着竞争的加剧,你会发现,银行跟银行之间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了:在定位和优势上,有的强调服务的大众化,有的强调创新;在产品上,除了传统的银行存取款服务外,很多银行还有代收代付、网上炒股、理财等服务产品;在服务的方式上,有了移动电话、网络等一些新的服务手段。我相信,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同时,银行自身的管理要沿着高效率、规划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既包括金融风险的防范,也包括业务流程的优化、产品的成本核算、对客户的管理、人力资源的配置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在温总理对未来五年工作要点的阐述中,金融机构改革被列为四项重点改革之一。
记者: 在建设现代银行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静: 一方面,信息化有力地促进了银行传统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化。在运营模式上,银行应用信息技术,使银行业务处理的前后台分离,帮助银行建立起一套运作流畅、适用高效的应用平台,为资金清算、客 户服务、风险管理、稽核等业务提供技术支持。此外,银行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银行内部的资源,推动银行管理的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银行的效益。
在服务模式上,现代银行由原来的储蓄、信贷基本业务,向储蓄、信贷、投资理财、咨询、中间业务等多方向发展,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AAA”式服务——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方便、安全的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信息化推动银行的改革与业务创新。在先进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银行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集中反映在网络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上,出现了网络银行、移动银行、电子商务等。这促使了许多新兴服务的发展。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大量银行新业务的应用和普及是不可能的。
记者: 当前中国银行业信息化进程中面对着哪些热点问题?
陈静: 首先,是银行的数据集中处理。这是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国内银行的技术系统正在从分布式架构改造为集中式架构,各商业银行都在依据自己的情况加快数据集中的步伐。但是,数据集中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集中后系统风险增大,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银行的正常运营。因此,在实施数据集中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信息安全的问题。
第二,信息安全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普遍、深入的应用,银行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已经成为银行正常运营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意外灾祸、系统故障、人为操作不当等造成信息系统不断正常工作,就会造成重大问题。此外,防黑客、防病毒也越来越成为银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我国银行业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银行业对网络安全的需求,已从产品和技术向整体解决方案过渡,为银行提供整体安全解决方案正在成为IT厂商们关注的焦点。
第三,银行卡的广泛应用。我国在1993年启动了为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的“金卡工程”,至今已历经近10个年头。银行卡的应用也已经从传统的ATM取款和POS刷卡消费,扩展到现在的缴纳各种公共事业费、银行间的账户转账、网上购物,以及各种联系卡的推出等。当前,银行业正在加快银行卡“联网通用”的步伐,以加快实现银行卡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四,网络金融服务的发展。其中包括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电子商务的网上结算等。网络经济为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规则,因为它要求银行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的支付系统。无论是B2B还是B2C,需要银行的支付系统与企业、普通老百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联接。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在加紧发展网络金融服务。
记者: 当前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对IT市场有哪些需求?
陈静: 首先,在硬件设备方面,数据大集中带来了强劲的IT投入,主机、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的需求。另外,小型机在银行业有广泛的应用,但在这个市场上一直由国外企业所垄断。现在国内IT厂商的PC、PC服务器已经可以与国外厂商相媲美。
在系统集成和应用软件方面,有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适应银行业务的发展,如何提高银行信息系统建议,开发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日益迫切。这对软件开发商提出了新的要求。银行系统对IT应用系统的配套产品,包括中间件、数据仓库系统、CRM系统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此外,专业化的IT服务包括外包服务等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也十分重要。银行的计算机应用平台从过去的封闭系统转移到开放环境中,就需要国内IT厂商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服务,以保证银行业平稳、安全的过度,尽可能提高开发和管理水平,降低建设周期及维护成本。
2006年以后,中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所以银行业必须不断加强金融服务的创新以及管理体系的改革,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银行,以在更大的挑战中发展壮大。
专家小传:陈静
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科技司司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72年至1994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所长。曾为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计算机会议系统”负责人,该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地应用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以及全国人大等重大会议。其论著有:《微计算机会议事务处理系统设计》等。1994年1月调人民银行支付科技司工作,任副司长、司长,同时任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决策委员会委员、协调小组组长,负责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协调金融系统信息化建设、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化建设、人民银行计算机通信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及人民银行总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工作。
背景链接: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1995年—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5大银行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累计达360多亿人民币;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
2001年,我国银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接近300亿人民币。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拥有大型计算机系统300台套,中型计算机系统1500多台套,小型机近2200多台套,各类服务器约14万台,PC机约50万台,银行终端约40万台,自动柜员机约5万台,销售点终端约30万台,自助银行近2000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