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业界观察:金融业信息化创新 为发展应变

2008-08-27 16:56:26  来源:互联网

摘要:“加快金融综合服务创新进程,构建和谐金融社会”是中国金融业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信息化创新不仅在于推动技术的开发应用,更重要的是推动银行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而这一
关键词: 金融 信息化

  “加快金融综合服务创新进程,构建和谐金融社会”是中国金融业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信息化创新不仅在于推动技术的开发应用,更重要的是推动银行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而这一变革将成为未来与外资银行竞争获胜的主要动力。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指出,要加大银行金融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他表示,金融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以及应用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履行央行职责提供了重要的管理信息化职责和手段,今后人民银行还将继续大力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加大创新力度,确保安全高效,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四大挑战:为国际化求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一直领先于其他行业,这为面对快速转型、国际化发展趋势、迅速膨胀市场需求的银行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保障。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兼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孔丹杰表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赢得市场领导地位,不仅是中国银行业追求的,也是世界其他地区银行业的想法。当中国已有很多企业走出国界的时候,也同时吸引了世界上更多的银行到中国发展。地区化趋势的越加明显,也让中国处于一个淘金热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银行数目众多,分支行就更多了,银行要赢取更多的客户,就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比如标准化、合并、简化、灾备等等,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战术层面,还有战略层面的整体考量,为银行的网点转型、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实现有效监管提供重要的支撑。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正成为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这对金融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信息化需求的发展相比,银行的IT系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我国金融信息化面临的新难题,可以归纳为四点:首先,证券、基金等理财服务需求爆炸式增长,但是我国银行业的IT应用在新业务方面相对滞后,很多新业务的发展缺乏IT系统的支撑,给银行原有的IT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次,大集中之后的业务创新,需要依靠与之结合最紧密的IT应用发挥创造性,推动业务的发展。事实上,我国银行业真正以IT支持业务创新是在大集中之后才刚刚开始的,仅仅有五六年的时间,之前所做的工作更多集中在基础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升级方面。因此,银行IT系统需要前台和后台之间有更多的互动配合。前台系统需要更加便捷、灵活和人性化地服务于客户,后台系统则要更好的支持产品管理、风险管理和经营分析等管理应用。再次,近来银行间并购蔚然成风,面对纷繁复杂的原有系统以及银行并购后多套系统并立的局面,如何整合原有系统和业务流程以支持新的发展战略,正成为银行IT部门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最后,随着银行IT重要性的增强和业务创新项目的日益增多,大中型银行同时建设的IT项目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个,而银行IT部门要顺利推进如此多的项目,需要先进的管理工具以及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的高素质IT人才。

  四剂良方:为发展应变

  当前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的高度融合,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实现经营战略和业务运营最重要的平台。可见,金融服务的国际化要建立在一个国际化的金融IT运营平台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四点难题?神州数码咨询有限公司CEO曹志鹏对此表示,银行业只有通过制定全面的IT总体架构、做到技术和应用标准化、加强风险防范并推动IT治理变革等一系列措施,才能构建起推动金融服务发展的国际化金融IT运营平台。为此,银行业要重点关注和推进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全面实施IT战略规划。银行业转型及全新的发展战略,要求IT统筹规划所有资源,落实支撑能力,建立核心竞争力。因此,全面的IT战略规划是银行支持战略发展和构建国际化IT运营平台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以近来业内最为活跃的城商行为例,2006年,城商行迎来了信息化建设的高峰。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年度综合报告2007》显示,城商行在战略变化中对IT的整体投入普遍加大,成为银行IT投入的新的增长点。一些领先的城商行已经实现跨区域经营,它们对风险管理、营销支持、产品创新等业务主题都有很大的需求;大部分城商行已经把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和零售业务作为战略方向去发展,在这些方面的信息化投入也有了很大的增长。预计未来城商行IT投入将会有超过20%的复合年度增长率。

  一份全面的IT战略规划将使银行的信息化事半功倍。专家认为,银行制定IT战略规划首先要从业务出发,注重与业务的结合,一切以促进银行业务为导向。同时,全面的IT规划在兼顾具体业务的同时,更要从战略层面对IT进行通盘考虑,对整体的IT策略、总体架构、技术标准、实施方法、人员配置等予以规划和确定,并运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法,对各系统的边界范围、协同关系、生命周期、建设步骤等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在银行整体架构中,业务架构既是核心,也是业务战略和IT战略的结合点。而围绕业务架构,IT部门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等多层次的架构体系,共同组建一个完整的银行总体架构。在此基础上,银行的各种业务应用才能分步部署,有序开展。

  第二,技术和应用的标准化。数据大集中之后,银行IT面临的两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应用整合和快速的市场应变,这也分别是银行IT的过去和未来所造成的。而两者共同的解决之道就是,技术和应用的标准化。银行遗留的大量异构系统和随时随地可能爆发的某些市场需求,只有标准化的技术和应用才能从容应对。国外银行已在两三年前就开始了标准化工作,并已取得了成功。可以看到,技术和应用的标准化不仅是国际金融信息化的理想和未来,也必将是快速发展的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

  从技术角度来讲,银行传统应用的垂直体系架构和独立建设方式,必然造成IT应用的不灵活和不兼容。在以往的发展中,银行IT系统更多的是关注计算和处理能力,而忽视了相互间的统一性和适应性,这也造成了IT系统越多资源冗余就越多;而当系统越来越复杂、市场再一旦发生急剧变化之时,由于标准不同,即使近在咫尺的闲置资源也无法共享。然而,技术和应用的标准化不仅能灵活满足银行不同时点的应用需求,减少系统冗余,节省资源,同时还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简化操作,并能在市场突变时快速应对,提升银行IT应用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第三,强化金融系统安全。受信息产业变革的影响,目前我国银行所使用的金融前沿应用技术大部分来自国外,而且源代码大都掌握在外国公司的手里。对于银行来讲,这如同被扼住了咽喉,业务和系统的任何变化革新都要受制于人。因此,要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和银行的金融安全,需要在银行总体架构和系统设计时,明确相应的原则和做法,走自主科技创新之路,从而提升业务竞争和科技竞争的能力。

  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上,建议银行在引进国外软件时必须要掌握源代码,因为这关系到银行未来的经营创新和核心竞争力。而在一些非核心的应用上,比如风险管理、资金管理等也要确保有同类的产品可替换,从而降低IT应用给银行带来的潜在风险。另外,为保障国家整体、长久的金融稳定和应用安全,在风险管理、衍生工具等国内尚属空白的应用领域,还建议国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并对有能力的国内软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研发支持,从根本上保障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

  第四,推进IT治理变革。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经验来看,现阶段的中国银行业还需进一步推动IT治理变革,释放IT的能量,更加主动地推动业务发展。据国际调研机构Forrester Research对239位IT高管2007年最关注事件的调查显示,提高IT治理已经成为CIO们2007年最首要的三项任务之一。

  未来,银行的IT建设与业务发展将结合得越来越紧密,银行IT部门与业务部门需要更加密切地沟通与协同,以确保IT技术投资符合业务发展规划。因此,IT部门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视图,加强与业务部门的协调,确保项目过程中的业务主导和需求满足。此外,在银行各业务线内也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懂市场、业务,又懂IT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充分把握市场脉搏和业务需求,引导IT支持业务发展。这也是国际银行业多年总结出的经验和成功协作模式。另外,面对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银行的IT部门也需要更多的依靠外部力量来提高交付能力,从而保障国际化金融IT运营平台成功建成。

  “变革是一定发生的,变革是惟一不变的。”银行业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信息化,没有信息科技的支撑就没有现代银行业的现代化。加强金融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银行业在全面国际化竞争格局下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是提高银行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银行业务和竞争的国际化催生了基于国际化IT运营平台的建设,这不仅是中国金融业打造IT竞争力的关键,也将是未来几年我国金融业、IT业共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